為了給成長中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更好的創新政策環境,上海將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同時為高新技術企業減稅降負。
11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發佈《關於加快本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全市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1.5萬家左右,營業收入超過3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800億元,研發費用投入超過2000億元;到2022年,全市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2萬家,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領軍企業。
三大方面創新政策環境
為了給成長中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更好的創新政策環境,上海將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同時為高新技術企業減稅降負。
在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方面,上海將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財政扶持政策,對入庫培育企業給予一次性資金支援,支援額度按照企業上一年度發生的研發費用10%確定,最低20萬元,最高200萬元。同時,加大“科技創新券”和“四新券”的使用力度並擴大支援範圍,支援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創業服務機構為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研發與轉化服務。
在優化科技金融生態方面,上海將建設完善科技金融資訊服務平臺,推廣小巨人貸、履約貸、微貸通等科技金融創新産品,不斷拓寬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渠道。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同時,鼓勵商業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主動授信,並結合風險補償、政策性融資擔保等方式,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並且,加快發展各類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和産業基金,放大政府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與銀行融資産品探索形成投貸聯動。此外,還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改制上市,開闢上市綠色通道。
在為高新技術企業減稅降負方面,上海將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以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同時,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彌補年限延長至十年。並且,鼓勵科研人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科研人員符合條件的股權獎勵,可按照規定享受分期或遞延繳納個人所得稅政策。此外,還優先保障高新技術企業用地,支援園區為入駐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房租優惠政策。
優惠政策減稅效果初現
在具體的減稅政策方面,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副局長蔣震平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主要與企業所得稅和研發人員個人所得稅相關。截至目前,優惠政策主要涉及5個方面,即高新技術企業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2018年起,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50%提高到75%;高新技術企業虧損彌補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創業投資企業可按照其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從上海市稅務局獲悉,由於部分減稅優惠政策已于前期開始實施,根據2018年開展的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統計數據,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已享受到一定的減稅“福利”。數據顯示,2017年度,享受高新技術企業15%低稅率優惠的企業數量達到3310家,減免稅額達161億元,較2016年增長13.42%;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則高達6619家,加計扣除的總金額達到460億元,較2016年增長48.39%。而2018年以來,又有已有415家企業通過補充資料、更正申報等舉措,順利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的資質認定。同時,隨著深化增值稅改革政策的落地,2018年,已有578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了增值稅留抵稅額政策,留抵稅額退稅達到33億元。
蔣震平表示,未來,市稅務局在支援本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基礎上,還將繼續通過建立和完善資訊共用機制、動態管理機制和電子政務機制,提升對高新技術等科技型企業的服務能效。並通過與科委合作,積極推進網上採集、智慧諮詢等服務,有效提升企業對高新相關政策的分析和研判能力,更好更實地幫助市場主體提升創業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