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起,我國增值稅稅率又迎來了一次大幅下降,在上海,約70萬戶企業因此受益。從最初的營改增試點、到全行業鋪開、再到減稅降負,7年多的時間裏,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貨物和勞務稅處的稅務幹部們是改革的探路人,親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浪潮與巨變,推進政策落地,幫助企業享受政策紅利。
5年營改增,全國減稅超過2萬億元。在營改增推進的道路上,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這個在外人看起來光鮮的“先行者”,其實並不好當。
經歷14萬戶次數據測算
2012年1月1日,對於上海營改增是一個歷史性時刻。這一天開始,交通運輸業(除鐵路運輸)及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率先在上海推開。這是繼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又一次重大的稅制改革,更是結構性減稅的一項重要措施。
“這個先行者可不好當!很多人不知道,為了這一天,我們準備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上海市稅務局貨物和勞務稅處處長黃靚説道。
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小到一個具體的稅率計算,都經過了大量的數據和考證。”一位經歷了整個改革過程的稅務幹部説道,超過500個日日夜夜,至今仍讓他難忘。
奔走,調研,摸排。根據統計,全市有約12萬戶企業被納入到首批營改增試點中,這些企業的實際情況,直接影響著政策的制定。自2010年下半年起至2011年年中,在國家稅務總局的直接指導下,上海稅務部門先後3次進行了超過14萬戶次的數據測算。“特別是精心組織了對營業收入規模500萬元以上營業稅納稅人的第三次稅收典型調查,涉及企業近8萬戶,營業稅收入調查規模達到712億元,佔2010年上海市全部營業稅收入的76.2%。”他説,營改增不單對本行業有影響,對上下游其他行業都有影響。只有依託大量的數據測算,才能得出具體的方案和相適應的稅率。
時至今日,他還記得為了一個稅率計算而進行的反覆推敲。“要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能夠支撐改革;又要考慮改革盡可能覆蓋更多的企業;還要確保企業稅負只減不增。”政策制定團隊圍在一起討論,最終推出了一個多元一次方程,尋找著其中的平衡點。
x、y、z、x1、y2、z3……看著紙張上環環相扣的字母代數,他和同事們計算著、斟酌著。一會兒,白紙就被涂寫得密密麻麻。
“上海作為全國先行試點的區域,還要考慮到方案今後是否能進一步推廣至全國。而全國的情況又會有所不同。”他説,方案和稅率是相互支撐的。當時,團隊測算出了幾檔稅率,做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並將每個方案的優缺點都逐一列出來,經過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的多輪決策,才得出最終的方案。
2012年,營改增試點正式落地。上海這個改革的“先行者”,為各種疑難、典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上海經驗”。
開一張票,不超過30秒
改革的落地,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來自企業的不理解和抱怨,在改革之初,並不少見。
“不止一次聽到企業説,你們不要改了,不要來找我們了。”上海市稅務局貨物和勞務稅處參與全程營改增的陳浩説起這些,不禁搖著頭笑了。那個時候,他聽到過太多來自企業的質疑,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因此垂頭喪氣。
一次,一個企業財務找到了陳浩。他説,自己原來操作的都是營業稅,改革以後,一下子對於增值稅的稅制和申報過程都不適應,導致很多可以抵扣的進項未抵扣、可以減輕的稅負未減輕。另一方面,這次顛覆性的改革,增加了企業財務的工作量。原來,企業申報營業稅只需要填一張申報表,改成增值稅之後,要提供發票、抄報稅、認證、填報表、一窗式比對等,多了數個步驟。
企業財務的每一句抱怨,都深深扎進了陳浩的心坎。根據企業的反饋,他當時就反饋了資訊,並且會同大家群策群力,如何通過各種手段,簡化流程、服務企業。
“營改增之後,大廳的增值稅發票需求比之前的營業稅發票足足多了3倍。為了方便企業更快捷地取到發票,我們稅務大廳的工作人員就提前按照25份一袋的量,進行分裝。確保納稅人來了就能拿走。”他回憶道,“時下討論得很火的996工作制,在那段時間,就是我們稅務幹部的真實工作場景。”他介紹説,當時,小規模納稅人來稅務大廳代開發票,每一張發票的開票時間都是用秒來考核的,開一張票,不會超過30秒。
另一方面,通過技術的支援,企業財務的工作量也逐步減少。陳浩説,企業開增值稅發票,稅率不同、票面也不同。為了保證所有企業“能開票”,當時,貨物和勞務稅處的稅務幹部就找到了稅控系統的服務商。經過多次的溝通,最後根據納稅人訴求,“對症下藥”。“所有的發票稅率都提前在系統後臺改好,到了政策落地當天,系統自動跳轉,免去了企業的擔憂。”
稅務幹部的努力獲得了納稅人的認可。抱怨少了,理解多了,政策落地,萬家受益。數據顯示,2012至2016年,上海營改增累計減負超過1967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上海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建設成本的13倍還多。
每天打3小時電話解答企業困惑
2016年5月1日,營改增試點已覆蓋全國所有行業,營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從國務院做出本輪改革決定到政策執行,只有短短不到50天的時間。
“今天老師講課的材料還有多的嗎,我想帶回去給單位老總以及下屬單位的財務一起學習。”2016年4月末,上海市期貨交易中心大會議室的門外,十來個人圍住工作人員發問。會議室內,一場上百人的培訓會,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營改增全面推開前夕,這樣的場景一次又一次發生。原先,稅務局的培訓通知上註明輔導對像是本市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企業的財務、稅務負責人,一家企業兩人參會。但有些企業集團將下屬所有子公司的財務一併參會,導致臨時多開了個會場。
在接下去的三天裏,針對建築業、房地産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特點開展的培訓,同樣火爆異常。培訓中所有的培訓資料均按50%以上的增量進行準備,才勉強滿足了輔導對象的需求。在每場培訓結束後,主講人都被團團包圍,寸步難行,人群中,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相繼拋出。
貨物和勞務稅處業務骨幹淩偉在整個4月份參與了足足10場培訓。“由於一下子擴展到全行業,幾十萬企業納入進來,也意味著海量的問題撲面而來。”
12366的熱線電話,在那一段時間,忙音等待成了常態。“大部分問題都是關於營改增的,電話量出現暴增。”淩偉説,打開電腦,關於營改增的政策提問,佔滿了螢幕,從頭往下翻頁,竟一下子翻不到底。
從12366傳遞到市稅務局的各種問題,經過過濾以後,一天仍有超過30個,其中一大半需要他打電話來解決。“今天不解決,明天又會鋪天蓋地地涌進來。只能加班加點,利用休息時間,解答納稅人的疑惑。”
週末,忙碌了一週的淩偉,又一次打開了辦公室的門。拎起電話聽筒,一打又是兩個小時,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平均一天打3小時,幾十個電話。”淩偉回憶説,那段時間,晚上8點,貨物和勞務稅處辦公室內,依舊燈火通明。到了週末,辦公室裏也總能傳來敲擊鍵盤的啪啪聲。
從3月中旬開展工作至5月1日政策落地,在不足兩個月的準備時間內,貨物和勞務稅處先後完成了約37萬戶試點納稅人確認,實現政策培訓全覆蓋;推行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8.5萬戶,實現操作輔導全覆蓋。伴隨著2016年5月1日零時,上海開出全國首張金融業增值稅電子發票,上海也順利完成了營業稅向增值稅稅制的轉換。
減稅紅利釋放企業競爭力大增
讓淩偉至今難忘的是,2016年稅改落地前,4月份,滬上部分五星級酒店宣佈漲價,要求向顧客加收6%的增值稅。
面對輿情,稅務部門第二天就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對企業進行了約談,宣傳了政策,解讀了增值稅原理,使企業消除了顧慮,當天晚上就宣佈不再漲價。淩偉説,隨著營改增推廣到全行業,企業覆蓋面一下子增長了數倍,不少企業對政策存在誤讀,有的還借機漲價。“這樣的情況,隨著政策的不斷普及,也漸漸消失。”他説,自己在和企業的一次又一次溝通中,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從最初的被動和不理解,轉向接受和欣喜。“看似名義稅率提高了,但實際稅負卻是下降的。隨著進項抵扣增加,企業的稅負降低了,這些實實在在體現在企業的賬戶上。”
從去年開始,國家又先後兩次下調了增值稅稅率。今年4月,從宣佈降稅到落地,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有了之前數年的積澱和歷練,改革正平穩地加速推進。上海市稅務局貨物和勞務稅處處長黃靚自豪地表示,這樣的高效率改革,放眼世界,都絕無僅有。
上海郵電設計諮詢研究院是第一批試點企業被納入營改增試點的企業。企業財務總監高靜穎説,2012年,營改增在上海試點,企業受試點範圍限制,稅負有所上升。2013年,試點從上海擴圍到全國。企業在外地的分包業務納入試點範圍,下游的抵扣鏈條被打通。2014年,營改增試點擴圍到郵政通訊業和電信業。由於郵電業是企業的上游,因此上游抵扣鏈條也被打通。2016年,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全環節、全行業抵扣鏈條被徹底打通,企業減稅超過1000萬元,減稅規模接近前3年的減稅總額。
曾經,一度醞釀漲價的餐飲企業,隨著房租、原材料都獲得了抵扣,成了減負最明顯的行業。航空公司購入的飛機,不僅可以抵扣進項,還能留抵退稅。飛機的購置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增。與此同時,打折機票多了,最終惠及消費者。
黃靚説,營改增的背後,意義不僅是為企業每個月節省了一定的稅負成本。從長遠看,企業敢於投資、招聘、參與市場競爭了,擁有了技術引領、創造了就業崗位,往前跨出的每一步,都更加堅實、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