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辦思政如何落實落細?在去年首次設立行業基地的基礎上,這個學期,復旦大學“強國之路”思政大課現場教學全新升級。不再只是同一專業的學生去到所在行業的企事業單位體驗學習,如今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可以跨學科自由選擇場所,去了解感興趣的行業現狀,在社會大課堂中把握時代脈搏。
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正在聆聽講解的20多位復旦大學大一學生,沒有一位來自新聞學院,而是分別來自資訊科學與工程、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等多個學院,就讀于積體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的陳一丁就是其中之一。
不僅是對新聞出版行業的興趣,館藏中那些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一丁表示,歷史的推進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助力,汲取過往發展經驗,將對自己未來的前行大有裨益。
陳一丁 復旦大學積體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學生
同樣是現場教學基地之一,在虹口區稅務局,穿著綠馬甲的大學生們,正在旁聽著遠端諮詢。
不僅是稅務諮詢,從稅源管理到涉稅審批再到大廳服務,30位學生分組跟崗,感受一線窗口的辦事日常。如何詮釋好“為人民服務”,排憂解難的同時怎樣做好溝通,實地的探訪也讓不少專業的學生觸類旁通。
陸翊嘉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學生
張佳怡 復旦大學法學院學生
而在現場教學之外,復旦大學還在不斷深化“強國之路”思政大課的形式內容,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將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輔導員湯潮介紹,學生可以基於現場教學活動選取自己想要研究的實踐課題並進行組隊,也可以跨專業做課題,這些實踐課題將有機會進一步轉化成更高級別的科創項目或學術論文,這讓思政教育的成效更加落在實處。
湯潮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