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再綻華光,迎來參加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全球賓朋。
作為進博會永久舉辦地,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全力承接展會溢出效應,推動“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將“進博機遇”轉化為區域發展新動能。2024年,商務區商品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3%,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80.9%,固定資産投資額同比增長15.5%,稅收收入首次邁上500億元新臺階,達到500.97億元,比2020年大幅增長87%。
西虹橋:進博主戰場激活辦展生態圈
西虹橋商務區是“四葉草”的所在地,依託國家會展中心集聚優勢,該區每年舉辦百餘場展覽及活動,匯聚眾多國際級展會資源,吸引會展及會展相關企業紛紛落戶。
作為進博會的“常設機構”,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是西虹橋會展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從首屆進博會41個國家、112家企業入駐,到如今匯聚76個國家和地區的180余家企業、開設68個國家館,貿易港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目前已累計承接和實現上下游交易近600億元。“區位優勢與稅務服務的雙重賦能,讓我們紮根更深、走得更穩。”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集團副總裁薛迎傑表示。
作為其主管稅務機關,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青浦區稅務局構建“6+365”全生命週期服務機制:既在進博會6天展期內密集響應企業需求,更將服務延伸至全年365天,為企業建立涵蓋基礎稅收數據、政策紅利帳單、風險體檢報告的“進博專屬稅收檔案”,通過“一企一策”專項輔導實現全流程涉稅保障。
今年進博會期間,該局組織“稅路通·一路滬航”進博工作站,精準對接企業需求,解讀關稅與增值稅政策、開通發票辦理綠色通道,協助企業完成展品轉商品備案申報,加速展品變商品進程。此外,還創新推出“滬悅退・離境安心辦”機制,縱向整合業務科室與稅務所資源,設立專項聯絡員,實現退稅全流程銜接;橫向聯動區商務、文旅等部門,共用市場動態與企業需求,精準推送政策,引導企業合規經營。
在進博會的“磁場效應”下,目前西虹橋已集聚會展企業超400家,其中2024年新增會展企業110家,會展業營業收入約30億元。
南虹橋:開放新高地集聚276家總部企業
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而言,進博效應的輻射遠不止于會展本身。在南虹橋片區,正快速崛起的現代化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吸引了眾多進博會參展企業、跨國公司總部集聚。
三養食品便是從進博“展商”轉變為“本土化貿易主體”的典型代表。2020年,三養食品攜“火雞面”首登進博舞臺,憑藉獨特風味迅速打開中國市場;2021年,看中南虹橋政策、區位與貿易便利優勢的三養食品將中國總部落戶於此,從“臨時展商”變成“本土化貿易運營主體”,市場份額逐年增長。
為助力更多像三養食品這樣的企業紮根並壯大起來,閔行區稅務局提升服務能級:聚焦協同共治,聯合屬地部門與園區,依託稅務大數據“政策找人”,2024年累計推送政策提醒超300批次、覆蓋企業超29萬戶次;聚焦智慧服務,拓展“遠端辦”、推行重點項目“定制辦”;聚焦長遠發展,通過“閔閔工作室”講師團開展跨國公司一對一輔導及外資研發中心培訓,2024年累計培訓15場、覆蓋企業600余戶次。
截至目前,南虹橋累計落戶企業超2.8萬家,片區內總部類企業達276家,含19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家外資研發中心和10家上市公司,産業集聚效應顯著。
東虹橋:絲路雲樞紐暢通電商新賽道
從實體展商到數字貿易,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在東虹橋找到了新的表達。依託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優勢,東虹橋深耕“絲路電商”産業。
紐仕蘭就是這片熱土的受益者。“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東虹橋便利電商經營的營商環境,推動進博‘新型消費’好物加速‘出圈’。”紐仕蘭新雲(上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淩曉鶴表示。
為服務電商産業與“絲路電商”建設,作為東虹橋的主管稅務機關,長寧區稅務局建立“稅路通”工作室,依託內外部數據庫收集重點外資企業動態,通過經濟與徵管行為交叉比對形成企業精準畫像,摸排隱性需求,建立“資訊採集+比對分析+主動推送”服務機制,同時將企業涉稅問題編寫實務案例,提供實用稅收指引,助力東虹橋形成跨境電商完整産業鏈。
2024年,東虹橋片區實現綜合稅收210.5億元,同比增長11.75%,佔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稅收比重的42%。
北虹橋:創新策源地滋養智造新沃土
進博會上展示的前沿科技,最終要在産業土壤中生根發芽。北虹橋瞄準創新研發與智慧製造賽道,精準承接進博會的高端製造溢出效應。
保時捷中國研發總部的落地,是北虹橋承接進博紅利的典型案例。連續8年參展進博的保時捷,借助進博會高端製造交流平臺,捕捉中國市場創新機遇,選擇北虹橋作為研發總部落腳點,實現“本土研發、採購、質控”,推動進博會展示的前沿技術從“展品”轉化為“商品”。
作為其主管稅務機關,嘉定區稅務局第十八稅務所全程提供陪伴服務。所長陳英雄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常態化調研+一對一諮詢+智慧政策推送’模式,開展一對一答疑;同時將企業創新需求納入行業動態分析,聯動市場監管、科委等部門研判政策適配性,推動政策整合創新。”
目前,北虹橋已集聚2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20余家外資研發中心,以“智慧製造”“生命健康”為核心的産業生態持續完善。
上海市稅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稅務部門將持續深化改革、優化服務,以更智慧的稅務、更貼心的服務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為上海高水準開放、高品質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援。



搜索
搜索
導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