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各級稅務部門持續做好“綠色稅制助力綠色發展”的大文章,充分展現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稅收作為”,讓綠色成為美麗陜西建設中最鮮明的底色。
稅惠相伴 茫茫沙海變綠洲
定邊縣位於陜西省西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在蒙語中“毛烏素”意為“壞水”“寸草不生之地”,但如今再到定邊縣,你很難再去想到“毛烏素”本來的含義,反倒會被其溫厚的綠色所震撼。無垠黃沙,是它的前世滄桑;滿目綠洲,是它的今朝容顏。
面對黃沙,定邊人主動迎戰,持久作戰,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森林覆蓋率、林草覆蓋度由建國初的0.5%和3%提高到2023年的29.4%和29.2%,並形成了“澗地糧蔬、山地藥果、庫壩魚蟹、場戶牛羊”的産業佈局,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石光銀是定邊縣的治沙模範,也是全國“七一勳章”獲得者。從1968年帶領群眾苦戰三年,在不毛之地種活了樹林,到1984年&&響應個人承包治沙,再到1988年戰勝治理難度最大的狼窩沙,石光銀幾十年如一日,造林治沙的腳步從沒停下。
他帶領鄉親們先後治理了25萬畝荒沙地,植樹5300多萬株,二次造林栽植針葉樹種5萬多畝,硬是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營造出一條長百餘裏的綠色長城,徹底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
1984年,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回憶起這些年的漫漫治沙路,石光銀錶示,“在治沙過程中,當地稅務局部門給予了公司大力支援。他們經常主動帶著政策到府輔導,幫助企業解決涉稅難題,近幾年讓公司累計享受稅費優惠20多萬元,進一步堅定了企業繼續防沙治沙的決心。”
據了解,為了幫助治沙企業做大做強,榆林市各級稅務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以“量身定做,逐戶報送”的工作思路,通過認真梳理治沙産業稅收優惠政策、組織政策培訓會和到府輔導等方式,持續優化納稅服務,讓治沙企業優惠政策應知盡知、應享盡享,為毛烏素的沙海變綠洲貢獻了不竭的稅務力量。
“綠稅”守護 孕育出綠色産業鏈
肆虐的沙被降服,強勁的風也沒有浪費。在陜西榆林,毛烏素沙地的南緣,成千上萬塊光伏板依次排列,風起時,如藍色的海洋,波浪涌動處,創造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財富。“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立體光伏治沙新模式,開啟了周邊農牧民的幸福“光景”。
陜西中成治沙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沙漠綠化治理,荒地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業務的公司。近年來,該公司把發展光伏和沙漠治理、節水農業相結合,在光伏電站的週邊用草方格和固沙林組成防護林,在光伏板下安裝節水滴灌設施,種植綠色經濟作物等,累計建成綠地200畝,光伏發電年均減排二氧化碳6萬噸。“我們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稅務部門對我們的幫助可是一點都不含糊,近年來,為了讓我們完整準確享受小微企業優惠政策及‘六稅兩費’減半徵收政策,稅務幹部可沒少跑路,給我們省下的是稅費,暖的是我們治沙人的心。”陜西中成治沙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方靖霞感激地説。
“這幾年陜西風力發電、光伏産業規模不斷壯大,綠色産業鏈條日趨完善,作為稅收政策的落實執行部門,陜西稅務圍繞‘風光’産業從簽約、建設到投産的各環節政策需求,篩選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留抵退稅、出口退稅等14類稅收優惠政策,編制稅收優惠政策適用指南,做好涉稅辦理流程輔導,助力陜西的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陜西省稅務局納稅服務處工作人員表示。
能源資源富集的陜西,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助力下,也著力推進能源産業綠色轉型。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通過捕集、利用與封存,液化二氧化碳代替了水,被注入地下驅油。“去年,我們建成每年30萬噸規模的二氧化碳捕集項目,年減碳量相當於多種近1700萬棵樹。”該公司總經理馮成海説。
減碳降碳,由“黑”轉“綠”,陜西在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目前已基本形成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基高端化工等現代煤化工産業鏈,其中煤制烯烴(芳烴)産業鏈産值規模已達上千億元,産能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我們將加速推動光子、氫能、無人機、感測器等産業鏈做大做強,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陜西省工業和資訊化廳負責人説,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高的産業,正在三秦大地加速成長。
沙地增綠農民增收 實現共富新局面
“沙漠土地,地力貧瘠,抗旱保墑性差,以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産量普遍不高,種植胡蘿蔔、南瓜、蘋果的特色經濟作物,品質高”。日前,面對前來走訪的稅務幹部,吳起縣長城鎮榆樹坪村負責人哈立堂介紹説,“如今我們種植水蘿蔔面積達到了200畝,沙棘産業26畝,享受自産農産品等稅費優惠政策減免,村上把稅惠紅利投入到沙棘産業深加工、南瓜新産品的研發中,擴大生産規模。當前,已實現從農産品初加工向深加工轉型,創新推出沙棘飲品、貝貝南瓜等特色産品”。
吳起縣地處延安市西北部,毗鄰毛烏素沙漠。近年來,吳起縣將退耕還林還草、壓沙治沙與生態産業發展相結合,實現了生態良好、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的共贏局面,森林覆蓋率、林草覆蓋度達到17.7%、72.9%,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6萬元,這在過去流傳著“山是和尚頭、溝是幹渠渠,三年兩頭旱、十種九難收”的吳起是不敢想像的。
吳起縣吳倉堡鎮鎮長郭廣海表示,“退耕還林以來,稅務部門持續為農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送政策、送服務、送良策,使林下養殖、菌類種植、庫壩漁業不斷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張蓮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用40年時間,帶著4個兒女和9個孫輩,接續造林1750畝、20多萬株,讓曾經“水土流失年成瞎,糜谷旱得擰麻花”的千畝荒山換了新顏,兒媳婦李紅衛丈夫在雷坪塔村創辦了生態養殖農場,千畝樹林成為雛雞最好的逐食場地。農場每年出欄散養土雞3萬多只,銷往西安等地的46家超市。
在談到和稅務部門打交道的感觸時,張蓮蓮表示,“這一年多來,多虧了稅務部門一遍又一遍的到府服務、電話輔導,我們才能及時享受減免稅政策。我們要壓沙治沙,植樹造林、發展養殖雇傭的都是周邊群眾,稅務部門給我們到府開票,幫助我們享受惠農政策,得到的真金白銀最後都變成了老鄉們的純收入!”
從與沙生死角力到和沙和諧相處,陜西開闢了荒漠化防治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現代化路徑。下一步,陜西稅務將積極踐行“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為核心的“三北精神”,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以尺寸之功積累韆鞦之利,為持續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貢獻稅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