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支柱。財稅體制改革,對於資源配置、社會公平及國家穩定具有關鍵保障作用。改革開放46年來,北京市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健全預算制度,加大基本民生財力保障,納稅人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1981年,北京化工二廠使用稅後利潤建設的二號迴圈水泵房。葉用才攝
1984年,東城區稅務分局專管員范茗婷為轄區內利改稅企業清算稅款。呂堅攝
1983年,實行利改稅後,天橋眾書裏副食店的五位承包職工笑逐顏開地圍攏在一起,進行結算和分配。李晞攝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地稅局燕山分局工作人員利用雙休日在街頭髮放稅務宣傳材料,增強市民的納稅意識。
2016年,“營改增”擴大範圍後,國地稅深度合作,在老國展增設臨時辦稅服務點,為納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孫戉攝
利改稅讓企業發展財政增收
1983年1月15日,《北京日報》1版
1984年8月15日,《北京日報》1版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財政體制,即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統一上繳中央,地方支出由中央統一撥付。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制度有助於在財力薄弱時期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但也導致地方發展缺乏積極性、微觀經濟主體缺乏活力。
為調動各方發展的積極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簡政放權的改革目標。對應到財稅體制改革上,就是從1980年開始施行利改稅,即國營企業由上繳利潤改為繳納稅款,稅後餘利由企業自行支配。
北京市積極貫徹落實利改稅政策,大刀闊斧開啟試點。1980年,北京化工二廠、清河毛紡織廠、第二毛紡織廠、光華木材廠、電冰箱廠、內燃機總廠、地毯五廠、革製品廠、光學儀器廠、北京鐘錶公司十家企業作為試點,改變每年向國家上繳利潤的做法,實行按要求繳納稅金,剩餘利潤由企業支配,即“以稅代利,自負盈虧”。如此一來,企業有權使用稅後利潤進行技術改造,生産經營迸發出極大活力。(1983年1月15日《北京日報》1版,《試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獲顯著經濟效益》)
試點的十家企業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以北京化工二廠為例,改革前,沒有財力進行設備更新和污染治理,是“重污染、高能耗”企業。從1980年至1982年實行利改稅三年來,由於積極性被極大調動起來,該廠的生産、治污、職工獎金等福利都有了很大提高。三年裏,北京化工二廠共向國家上交稅費達1.85億元以上。到1982年底,該廠已初步變為一個清潔、優美、文明生産的新型化工廠。在産值、利潤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全廠年耗能總量反而比過去降低1萬多噸。職工的福利事業也有了一定發展。三年裏,這個廠用部分稅後利潤建了2.64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使多年來遺留的職工住房緊張問題部分得到解決。全廠職工的月平均獎金收入,也比過去有了提高。(1983年4月7日《北京日報》1版,《化工二廠實行利改稅三年貢獻大》)
效果顯著的利改稅隨後便開始了大規模推廣。從1983年6月起,利改稅開始在全市大部分國營企業實行。不過,此時的利改稅還是稅利並存,1984年開始,國家推行利改稅第二步改革,由稅利並存逐步過渡到完全以稅代利。北京市2000多家企業積極響應,全市經濟生産持續發展,地方財政收入穩步增長。(1984年8月15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兩千多企業準備第二步利改稅工作》)到1992年底,市財政收入連續10年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0.25億元,比1982年時的47.15億元增長70%。
經過兩步利改稅改革,本市企業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職工福利得到改善,市財政收入增幅較大,科教文衛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分稅制改革後物價漲幅持續走低
1994年9月6日,《北京日報》1版
1995年10月17日,《北京晚報》1版
1994年,按照黨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內容最深刻、力度最強的一次稅改——分稅制改革,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分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各級財政的支出範圍。它確立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基本框架,有利於中央集中較多的財力,強化宏觀調控能力,也有利於調動中央與地方發展經濟、組織收入的積極性。(1993年11月17日《北京日報》1版,《什麼是分稅制》)
為了適應分稅制財政體制的需要,北京市于1994年8月15日成立了北京市國家稅務局和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完成了稅務機構分設工作,兩個稅務機構分別行使職權。(1995年3月6日《北京日報》2版,《關於北京市1994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1995年財政預算的報告(摘要)》)
在分稅制改革中,增值稅是重頭戲。改革前,我國的主要稅種是貨物和勞務稅;改革後,實行了以比較規範的增值稅為主體,消費稅和營業稅並行、內外統一的稅制。在新稅制實施初期,有的商家故意借機漲價,公然貼出“漲稅加價,牛奶每袋××元”的公告。而事實上,國家並沒有漲稅。實行增值稅只是稅制結構的調整,避免過去稅制的重復徵稅,總體上沒有增加企業負擔。增值稅是就商品生産、流通和加工、修理、修配各個環節的增值額徵稅的一種流轉稅。在具體操作上,增值稅實行逐環節徵收、逐環節抵扣,採取稅款抵扣制,使增值稅的最終稅負與稅率保持一致。而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價格本身就含有稅金。一些商店藉口實行增值稅對商品亂漲價是毫無道理的。(1994年1月13日《北京晚報》1版,《不能借增值稅亂漲價》)
針對這種情況,從1994年到1999年,市稅務機關每年開展全市物價大檢查,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服務價格、行政性、事業性收費以及重要生産資料的價格作為檢查重點,共查出違紀金額7.46億元,追繳入庫6.86億元。(1998年4月15日《北京日報》1版,《查出違紀金額7.46億》)。
通過一系列舉措,北京市平穩度過了分稅制改革的第一階段,物價漲幅持續走低。1998年,全市商品零售價格漲幅為-1.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2.4%。(1999年2月25日《北京日報》3版,《關於北京市199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1999年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1999年,北京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79.1億元,連續5年實現財政收入增幅在20%以上,為首都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2000年1月9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地方財政增22.8%每人平均收入長7.8%》)
預算編制讓“錢隨事走”
2001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
2004年2月20日,《北京日報》3版
從2000年到2004年,是北京市實施分稅制改革的第二階段,即徹底的分稅制。市與區縣按照“劃分事權、下放財權、激勵區縣、宏觀調控”的思路,貫徹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事權財權下移區縣;建立激勵調節機制和實行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1999年12月25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財政體制將有大改革市與區縣分稅制財政體系明年實施》)
事權、財權的下放,對各級政府的理財規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一個更加科學、細化的預算管理制度。按照國家《預演算法》和全國人大、國務院的要求,從2001年編制預算開始,本市對沿用多年的傳統預算編制方式進行改革,開始實行部門預算。
所謂部門預算就是“一個部門一本預算”。以前的財政預算編制較為粗放,簡單説就像數學的乘法,一個人員的支出是1,10個人員的支出用1乘以10;而部門預算則類似加法,一筆筆支出都要加起來。本市許多單位的財務負責人在編制新一年部門預算後發出感慨:以前由於資金來源渠道多,支出方式千差萬別,連自己都説不清本部門到底有多少錢,實行部門預算後,所有部門收支都要納入預算管理,部門有多少錢,一目了然。(2001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部門預算造就明白財政》)
從2001年到2004年,市政府連續第四年要求市級162個一級預算部門、1010個基層預算單位全部編制了部門綜合預算。每年的部門預算編制從5月份就開始了,這比實行部門預算改革前提前了半年的時間,使各部門的預算從“等錢安排事”的被動思維,向“論證好項目向政府申報預算”的主動思維轉變。預算收入安排既考慮了有利因素,又充分估計了可能出現的困難。當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時,市財政在預算範圍內加大經費投入,確保了防治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對保持社會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2月20日《北京日報》3版,《預算審查更嚴格預算編制更細化》)
隨著預算改革的深入推進,“錢隨事走”的財政管理模式在政府部門逐漸建立起來。各級政府的管理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切實保證。
徵管改革讓稅負和辦稅成本雙降
2006年12月18日,《北京日報》1版
2014年1月6日,《北京日報》1版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步嘗試網上辦稅的基礎上,2005年到2009年,全市稅務機構深化稅收徵管改革,大力提升稅收徵管的數字化水準。通過橫向聯網、資訊共用等舉措,納稅人的辦稅時間和辦稅成本大大節省,稅務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
2005年地稅部門直接從網上為企業的納稅申報蓋章,有5萬戶納稅人獲得了地稅部門的電子簽章,16萬戶納稅人實現了網上申報。(2005年4月19日《北京日報》6版,《地稅年內全部實現網上申報》)2006年,北京作為全國財稅庫行橫向聯網第一批試點城市,順利完成地稅、銀行、國庫橫向聯網試點推廣,納稅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過去要在銀行、稅務局往返多次才能搞定的申報繳稅。(2006年12月18日《北京日報》1版,《25萬納稅人足不出戶完成申報繳稅》)
2009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實現國稅、地稅部門的資訊共用並聯合為納稅人辦理稅務登記,對國、地稅共管的納稅人實施“一證、一號、雙章、一處辦理、一套工本費”辦法。納稅人還可以使用BJCA數字證書進行納稅申報,無需再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紙質申報表。(2009年3月3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率先實現國稅地稅部門資訊共用》)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個人也可以通過稅務局的網上辦公系統自行申報個稅。
從2012年9月1日起,北京市作為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試點地區,開始在交通運輸、研發服務、資訊服務、文化創意等行業試行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即“營改增”。2013年,全市共有31.05萬戶“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其中96.6%的試點納稅人通過稅制轉換實現了稅負下降或者基本持平,試點納稅人總體稅負下降41.2%。(2014年1月6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營改增納稅人總體稅負降四成》)2016年,“營改增”又擴展到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享受到了減稅的紅利。
為完善稅收體制、優化政府服務,2018年國家做出了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的決定。當年6月,原有的北京國稅和地稅合併為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7月本市各區級稅務局掛牌,國稅地稅業務集中辦理。合併後,稅務機構平均辦稅時間壓縮約五成。(2018年8月26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平均辦稅時間壓縮約五成》)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6000億元大關,其中稅收收入佔比86.7%,收入品質連續三年保持全國第一。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首次突破8000億元,集中保障“四個中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民生改善等全市性重大戰略和重點任務的資金需求。(2024年2月23日《北京日報》6版,《優化財力配置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資金保障》)如今的北京,正向著構建有利於高品質發展、市場統一、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和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