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

本站热词:

【作品展示】我的阅读与写作经历

发布时间:2012-10-17 10:43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div class=TRS_Editor><DIV class=Custom_UnionStyle>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P align=left>  编者按:我局沈云荣同志的新作《花奴》,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7月出版。该书收入了沈云荣的散文(诗歌)近百篇,语言平淡而不失睿智,幽默而不失辛辣,较全面地反映了沈云荣的写作风格和特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该书既是沈云荣个人的创作成果,又是我局税务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在此将本书的序与目录摘抄如下,以飨读者。</P>
<P>  我从小喜欢听故事。祖母是我的第一个故事员,也是最好的故事员。其实,小时候谁都喜欢听故事。那是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年代,也是心灵和天空最清澈的年代。一顿猪肉可能要盼上一个月的时间,一颗星星常让我一夜浮想联翩。</P>
<P>  后来写故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每个人都有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P>
<P>  我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发表在1984年12月《上海故事》上的《铁扇公主》。但故事写的不多,也没写好,于是就去写小说。但小说几乎没写成,于是就去读小说。主要是想看看小说是怎么写的。小说情节紧扣,悬念迭起,时常让我读的屏息。</P>
<P>  因为父亲和叔叔都是教师,故家里存有不少属于那个年代的小说。小说读了不少,比如《南海风云》、《金光大道》、《艳阳天》,《铁道游击队》、《上海的早晨》等。有些还是那个时代的禁书,比如《第二次握手》、《人啊人》等。中学时代,也曾喜欢过琼瑶的小说,但印象不深。1986年参加工作后,当我读到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时,大吃一惊,世上竟有如此“好读”的小说!我以为,世上再也不可能有此等好读的小说了,于是再也不读小说,从此“小说读止”。</P>
<P>  后来改读散文,也慢慢地爱上了散文。散文随心散漫,读之使人心情轻松、心理舒展。梁实秋、林清玄、沈从文、贾平凹、周国平的散文对我影响最大。再后来散文越读越短,主要是“海绵里的水”越来越少,终于爱上了诗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诗歌一般只有几十行甚至几行,读起来简单方便、省时省事。北岛、顾城、海子、舒婷、志摩的诗歌对我影响最大。一首诗歌如同一篇简化了的散文。另外,诗歌中有散文的影子、有生活的影子、有秋天的影子、有爱的影子,也有自己的影子。</P>
<P>  就这样读着读着,一直读到自己动手写诗歌。就这样写着写着,诗歌写了不少,直至2005年1月出版诗歌集《我的爱在北方》。后来诗歌越写越长,无法成行,于是把竖写改成横写,最终写成了散文。就这样写着写着,散文越写越多,2007年10月又出版了散文集《无需解释》。</P>
<P>  我在《无需解释》一书中写道:有些事无需解释,就是因为无法解释。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其实也无需解释。如果一定要有答案的话,我想这也许是心灵的需要吧。我一直把阅读看作是与朋友在交谈,而把写作当作是与自己在交流。所以,我常常庆幸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使我度过了非常日子里的漫漫长夜。同样,我也常常感激自己能把写作当作爱好,使我在感恩生活给予我馈赠的同时,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寻找和追问。其实,我的阅读与写作经历,就是我成长的经历,我生命的经历。</P>
<P>  当过去的时光化为空灵,当物质的生命化为腐朽,而我的诗歌和散文,却留住了我生活的轨迹和我生命的痕迹,让我时时可以回首和触摸。如今,阅读与写作,已成为我精神生命的两翼,带我穿越物质,穿越红尘、穿越时空,在我眼睛无法企及的世界里飞翔。</P></DIV></DIV></DIV></DIV></DIV></DIV></DIV></div>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00号 电话:021-12366

网站标识码:bm29090019 沪ICP备1902564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5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