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TRS_Editor><DIV class=Custom_UnionStyle>
<DIV>
<P> 亿万网民关注的2012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幕,一个个凝聚“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民生暖心剂”的两会“热词”,承载着代表委员的铮铮建言和网民的殷殷期待,凸显出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盛会的时代面容,更让人们聆听到一个走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民族的强劲足音。</P>
<P> 2012全国两会一闭幕,亿万网民就总结出了两会期间频频出现的十大热门词汇。这些词汇出自代表委员之口,却来自民间,承载着普通老百姓希冀改善生活的美好愿望。</P>
<P>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路狂奔,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P>
<P>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不足,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都市中,面对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房价,身临拥挤不堪、满负荷运转的交通,看看手中增长缓慢的工资及蹭蹭直上的物价,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全感、幸福感被一点点地吞噬;乡村里,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后,老人及孩子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农民增收缓慢,“一亩地纯收入7.5元”的状况使农民止步于医院、校园,“因病致贫”、“因教致贫”等现象的存在挤压着人们的幸福空间。</P>
<P>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多达70次提到改革。这表示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天,新了一轮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已步入改革深水区,一些顽疾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改革过程中不免牵动各方利益,也会遇到重重阻力,但政治体制上大规模的变革极易导致社会上动乱,90年代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现今的改革切不可急功近利,应通过逐步推进,积小改为大改,以量变争取质变,将改革落在实处。作为执政党的我们,在执政中过程中最重要与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善听民声、会纳民意。</P>
<P> 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的依靠,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温总理说:“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人民提出意见批评政府。因此,在网上听到有“拍砖”的声音,我并不感到奇怪,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事情。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我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如果你们注意的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听取意见的安排中,我们已经尝试做了,但还很不够。”</P>
<P> 总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的胸怀和做法,令人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然而有些地方、个别干部,习惯于听好听的恭维声,而不善于纳逆耳的“拍砖”声,面对群众的批评声,常常很不冷静,这既是官僚主义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浮躁的心理,暴露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匮乏。</P>
<P>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不但要善于听真话、辩诤言,更要善于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向,只要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决策和措施,即使谣诼不断,也要不为所动,坚持改革、勇于革新,而绝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只要我们党的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坚决维护中央决策,不为流言蜚语所左右,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终能兴盛、民族复兴终能实现。</P></DIV></DIV></div>
【杂文赏析】改革,从学会聆听“拍砖”做起
发布时间:2012-03-30 11:06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