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

本站热词:

【体会交流】从经典中汲取力量----读《习近平用典》

发布时间:2015-09-17 15:21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div class=TRS_Editor><DIV class=Custom_UnionStyle>
<DIV>
<P>  苏轼《和董传留别》有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道理,大凡读书多、特别是读经典多的人,熏陶渲染之下,便是做不到出口成章,为人处世上也格外有书卷气一些。久而久之,若能学如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便算是得了个中三昧,必然能够有所成就。</P>
<P>  网络时代的一个特点是零边际成本社会,这个特点在网络信息的传播方面上尤其显著。当我们在繁忙的快节奏生活中匆匆而过的时候,快餐式的阅读就成了我们必不可少而且几乎是唯一的攫取信息的方式,我们一目十行地浏览门户网站的新闻、朋友圈的流言,我们填鸭式地阅读各种辅导书、记忆各种培训材料的内容。甚至于即使是在闲暇娱乐的阅读中,我们也往往倾向于轻松愉快的商业化小说——通常读过百万字也难在心中留下点什么。</P>
<P>  我当然无意于批判这种无奈的选择,原因在于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那些慢节奏的田园风光式的生活早已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获得了——因之而生的种种悠然的乐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零落如浮萍了——既然必须“真刀真枪地”解放科技生产力,那么这些不适应环境的事物,在历史的车轮前也是微不足道的。</P>
<P>  然而,当重新捧起一本书,慢慢地、静静地读起来的时候,一瞬间粗糙纸页的触觉,让人陶醉。</P>
<P>  文化是一个文明的精神脊梁。对于中国来讲,自先秦有古籍存世以来三千五百年,卷轶浩繁撑起历史的厚重,其间既有先民的智慧,也不缺历史的糟粕。好在,大浪淘沙现真金,时间能锈蚀赤壁的沉沙之戟,也使真正的珠玉之言渐渐脱颖而出。尽管总有玉石俱焚的损毁,可是历代天灾兵燹之下,阿房不存、长城零落、运河拥塞,区区只言片语存于脆弱的纸页之上,尚能存续至今,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坚韧么?</P>
<P>  在传统文化受到不断冲击的近百年来,对于中华文化的争论早已不鲜见,将先秦诸子、汉魏先贤、唐诗宋词直至于鲁迅赶出教科书的提议,更是屡屡冠以“素质教育”的高帽。更有甚者,鼓吹“中华文明劣质论”的论调,在网络上居然也堂而皇之地进行论证。</P>
<P>  值此之际,何以激浊扬清?总书记给我们立了一个表率:</P>
<P>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P>
<P>  人之本能,大抵好逸恶劳,尤其不喜伤神费力之事,心中往往妄想诸事顺心、万事顺意,嘴上便要感叹不如意事常八九。究其由来,这种本能是自然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义在于降低消耗的低成本进化方案的表现。</P>
<P>  然而人之异于禽兽者,便是在于智慧。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求道甚难,求学亦难,智者勤而行之,至于“好之、“乐之”之辨,还在“勤学”之后。</P>
<P>  岂止是古典文化呢!每当有人问起对“科学”的看法,很多人的表现怕是如“叶公好龙”一般的吧!——科学非常高大上,可是跟我“不搭嘎”呢!还是上班抽个空炒炒股赚点钱,买些“韩式”多肉植物来养,饭后刷微博转发“养花防辐射”之类的“小高招”才是正经呢!——至于科学与否、恰当与否,自然全不在意。</P>
<P>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所言是国家兴衰,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呢?在小节渐失中,堕了志气、消了警醒,连小学生都能诉诸于口的“中国梦”与自己羞于启齿的“理想”一起埋没。少年英气不在,中年硬气消褪,所余下的究竟是老年的时光镌刻的智慧,还是老于世故的油滑?个中滋味,只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P>
<P>  读书思廉,午夜梦回能忆初心者,此足以生廉!所需者,不过是“上士闻道”的决心与毅力罢了。</P></DIV></DIV></div>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00号 电话:021-12366

网站标识码:bm29090019 沪ICP备1902564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5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