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开始强制分类。为保证试点顺利实施,上海已改造1.3万个分类投放点,更新完善道路废物箱标识4万余只,基本形成分类收运体系,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也稳步提高。
“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看来,垃圾分类有个价值链条,除了政府支持、发动居民参与,也需要借助“市场的手”,利用社会力量。作为率先吃螃蟹者,目前上海业界正在引领一股参与垃圾分类、抢抓市场机遇的新时尚。
社会组织贡献力量
居民不懂或不愿分类,分类准确率不高,怎么办?今年2月,在政府支持下,上海首家从事垃圾分类活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在虹口揭牌成立。
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基础上,由区民政局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发起成立。该事务所成立后,目前已开展60多场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培训,帮助全区1万多名楼组长组织居民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
“去年11月,正当我们苦思如何进一步推广社区垃圾分类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的市民驿站!”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事务所负责人杨园至今仍很兴奋,“总书记特别关心垃圾分类这件事。他说,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这句话在我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杨园告诉记者,自己从2015年开始从事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当时这可是个冷门行业,如今垃圾分类已在全国掀起热潮。“垃圾分类从‘麻烦事’变成了‘分内事’。市民思想的转变离不开我们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努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实现了良性互动。”杨园说。
环保企业抢抓商机
对众多垃圾处理企业来说,这股“新时尚”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记者了解发现,上海市环保企业对垃圾分类很有积极性。不少环保企业主动将触角伸向小区,与垃圾分类现场无缝衔接。
“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企的大好事!”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龙吉生博士介绍,作为国内固废领域领军企业,该公司目前已累计取得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30余个,日处理生活垃圾超5万吨,名列全国前五强。
龙吉生说:“垃圾分类的推广,有利于垃圾焚烧产业的发展。分类处理将降低垃圾综合处理成本,减少能源消耗、炉渣产生量和废气排放,向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减量迈进了一大步。”
专门回收废旧电子产品、废纸、废旧纺织品等可再生资源的“爱回收”(上海悦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曾是中国首家“互联网+环保”类型的新零售企业,经过8年耕耘,在业界已小有名气,每年回收废旧电子产品超过1000万台,相当于保护16.5万亩森林,减少碳排放1.3万吨。
借着垃圾分类的东风,“爱回收”准备大干一场。公司分类回收事业部负责人黄爱莲透露:“今年,我们计划在上海建设2000个网点,投放5000台自助回收设备。目前,500个垃圾分类回收网点已落地,日均回收峰值超100吨,每周平均有超过15万名居民通过互联网服务体系参与可回收物的交投。”
产业链条机会显现
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一巨大机遇促进相关企业发展,也带来产业链条的延伸。
灰度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快递环保箱的制造销售。公司负责人柴爱娜这么解释环保箱的流转模式: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制成的环保箱替代传统的快递包装,快递人员送达快递后,当场回收环保箱,继续循环使用。同时,公司在各居民小区建立回收站点,消费者也可自行将环保箱放置到回收点,通过扫码积分换取礼品。最终无法使用的环保箱,由企业回收并作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类的实施有利于我们的经营推广。公司已与京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未来3年内为其提供环保箱,预计可减少快递垃圾300万吨,节约胶带6500多万平方米,创造社会价值约1.2亿元。”柴爱娜说。
记者了解到,垃圾分类甚至催生了一批新兴的环保服务业。比如,垃圾上门回收、代分类等新居民服务项目。社会对专业的清洁工人及行业相关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些都将带来行业新利好和经济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