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聚集沪上4800家小微企业成功脱“微”的故事。而这些企业成功脱“微”的背后,离不开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政策的扶持。
热腾腾的羊肉捞出锅,香气扑鼻,奉贤庄行镇的李记羊肉馆每天都要炖上十几锅的羊肉。老板说十多年来他这羊肉生意是越做越大,负担却是越来越小。比如说他在镇上开出的第一家店,没多久就赶上了营改增改革。作为小微企业,他享受了小规模纳税人3%的增值税税率,少交2个点的税。之后,李记又开了一家民宿,年初碰上疫情,税率再降,由3变1,后来干脆对生活服务业增值税全免。
“税收的减免,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利润空间。我们明年想把我们李记羊肉走出奉贤,进入市区。”李记羊头负责人李赢春说。
去年这个特殊之年,依然有不少小微企业逆境突围。从去年三季度申报数据来看,今年有4800家小微企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成功脱“微”。其中80%是资产规模超过了5000万的标准,还有20%是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万。
上海市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处副处长毛向阳表示:“从资产规模超标来看的话,说明外部、内部对企业的投资可能在增加,反映出企业积极向好的这么一个趋势。从应纳税所得额超标来看,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获利能力在增加。”
“小微企业税负中占比最高的这两个税种,就是所得税和增值税进行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安排,进一步降低企业在流转环节和所得环节的税负,让他们有更多资金投向创新、市场拓展。”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副主任王桦宇说。
小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自然在发展中更需扶一程。但更关键的是,百行百业都有小微,特别是生活生产服务业中,小微的参与面非常广,这也是我们保稳定、保预期的一个重要基础。
“小微对于劳动就业的贡献可能要比经济的贡献还要大,很多一些新兴的产业、新兴的业态都是从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他们的这种自身的支持,对于我们的长远的经济成长、转型发展,可能意义更加深远。”上海财大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近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就业,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自强不息,政策减负释压,希望更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的小微企业能迎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