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木床、復古搪瓷杯、葵花牌冰箱……在建設鎮界東村顧林生家的收藏室裏,一件件沉睡的老物件,勾起了人們對崇明往昔的無限回憶。“老物件雖然有些年頭,但每一樣老物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收藏者、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崇明區稅務局第七稅務所黨支部書記顧林生説,“故事也是歷史的記憶,所以老物件所承載的是崇明區的新中國歷史和改革開放成就。”顧林生把這些淘到的舊物分門別類整理歸置,形成了一個頗具特色和規模的收藏室。他還為這個收藏室起了個有寓意的名字——拾遺小屋,希望可以讓大家“走進那些年,重回老辰光”。
六年前,顧林生開始收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類農具、票證、生活用具、老舊電器等,如今總量已達上千件。這些老物件有的是以前家裏遺留下來的,有的是利用業餘時間從各處淘來的。去年,“四史”學習教育開展後,他把這些舊物收藏分門別類整理歸置,在家中形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舊物收藏展。一架有七八十年曆史的老式木床,一匹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老布”,一台“大隊經濟”時代的遠東冰箱……一樣樣沉睡的老物件在崇明區顧林生家中的舊物收藏室中“復蘇”。
黨員們一起參觀老物件、學習《戰鬥在崇明島》等歷史書籍;翻開黨的七大到十九大的黨章,老黨員們講述黨章的修訂與變革;瀏覽八百餘本“小人書”,老黨員們串聯起一個個紅色故事;展開泛黃的《人民日報》,老黨員們分享了黨的奮鬥歷程與輝煌成就……這一堂形象生動的黨課,不僅讓青年幹部學習了黨史,了解了歷史,更讓青年幹部牢記將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勇擔在肩。
老稅官拿起一張張老舊的空白票證,講述他們靠“一雙腳”“一輛單車”穿越鄉間小道下鄉收稅的故事,感慨著稅收事業的重大改革成果。一幅幅稅收發展畫卷映入青年幹部眼簾,堅定了崇稅青年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信念與奮勇搏擊的恒心。
老物件是歷史文化的沉澱,既展示了當時的人民生活,也見證著新中國的發展歷史。顧林生説,看到老式木床、櫥櫃等,就想到小時候和家人們一起生活的情景。水車、獨輪車等農業生産工具,是農墾時代每個生産隊的共同回憶;竹籃、竹櫥櫃、小椅子等各類竹製品,是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生活必需品;煙票、肉票、自行車票、縫紉機票等票證,是計劃經濟年代的專屬印記;荷花牌電風扇、方方洗衣機等,是上世紀80年代崇明工業發展的縮影……
這些物件兒上寫滿了勤勞和儉樸,凝結著老一輩人難以割捨的情懷。透過老物件,稅務幹部進一步提升了身份感、責任感、使命感,也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共同為弘揚文明新風、服務花博盛會貢獻稅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