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在滬企業“揚帆遠航”,在全球範圍做大做強,如何把納稅服務送到企業最需要的地方,提升“走出去”企業抗風險能力,是上海稅務部門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堅持問題導向,貫徹“大興調查研究”要求,針對“走出去”企業反映的跨境稅收難題主動作為,以實際行動助力企業揚帆遠航。
“走出去”企業的“焦慮”
在近期上海市稅務局跨境稅收專項調研組開展的一次調研走訪中,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勤技術)財務總監桂春娟向稅務部門傾訴“煩心事”,應對數字經濟的“雙支柱”稅改方案非常複雜,各國即將落實“支柱二”又迫在眉睫,公司對此既缺乏深入了解,也難以評估對自身的影響。
為應對經濟數字化稅收挑戰,2021年10月,136個包容性框架成員轄區達成全面共識,形成《關於應對經濟數字化稅收挑戰“雙支柱”方案的聲明》,並由G20領導人羅馬峰會核準通過。“雙支柱”中的“支柱一”聚焦于徵稅權的重新劃分。“支柱二”則是意圖通過確定全球最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確保跨國企業集團在各個轄區承擔不低於一定比例的稅負,以抑制跨國企業集團逃避稅行為,為各國稅收競爭劃定底線。2023年,“支柱二”規則將陸續在全球落地;2024年,預計不少國家將正式開徵全球最低稅。國際稅收新規則的變化意味著國際稅收競爭格局的重大變化,極大可能會增加大型企業“走出去”的稅收遵從成本,乃至影響企業全球經營佈局。
“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智慧硬體平臺型企業,華勤技術在印度、印尼、越南等地均設有海外製造基地。面對這種跨境稅收上的變化,企業往往只能被動應對。”桂春娟表示,“雙支柱”規則的複雜體系和邏輯帶來了更為不確定的境外稅收風險,面對這只懸而未落的“靴子”,企業如何跟進國際稅收形式最新變化,提前做好準備和應對,急需相關部門提供政策解讀。
直面問題對症“下藥”
面對“走出去”企業的“焦慮”,稅務部門應當如何開具“藥方”?在不久前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關於紮實開展稅務系統主題教育推出“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第四批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了“為納稅人跨境經營提供稅收確定性,避免和消除國際重復徵稅”、“優化‘一帶一路’相關稅收政策資訊服務”兩條重要舉措。
在聽取了桂春娟的有關訴求後,上海市稅務局調研組當場向企業詳細介紹“雙支柱”稅改方案的情況,提醒企業評估國際稅改對其全球經營佈局的影響,並就該企業應對“支柱二”的全球最低稅提出建議。同時,調研組梳理了解決跨國涉稅事項的基本思路,從事前(實施雙邊或單邊預約定價機制)、事中(利用稅收優惠協定,避免雙重徵稅)、事後(規範關聯申報和轉讓定價文檔)三個維度進行了政策解讀。
“這種‘面對面’的交流輔導不僅幫助我們解決了政策上的疑惑,也會讓我們覺得很放心。”桂春娟表示,在企業發展歷程中,一直有納稅服務相伴,“無論是在我們成立初期,還是在進軍國際市場過程中,從專精特新企業,到榮登‘2022中國500強’,稅務部門的支援和幫助一直都在。”
要“治標”更要求“治本”
一次政策講解不足以解決企業全部的難題。跨境稅收難題之於“走出去”企業,更像是難以根治的“慢性病”。
“在當前複雜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國際稅收規則正進行著深度調整,簡言之,我們一直處於‘變’的環境中。”參與此次調研的國際稅收業務骨幹周峻青介紹,在近期開展的走訪調研中,許多“走出去”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唯有主動應“變”才能“變”中取勝。經過一系列調研後,專項調研組聚焦“走出去”企業集中的浦東新區,結合國別報告、浦東境內外上市公司名單等數據,綜合排摸可能受到“支柱二”影響的“走出去”企業。借助國際稅收團隊的力量,反覆斟酌整理“雙支柱”方案的詳細介紹和應對方法,面向大型“走出去”企業開展“雙支柱”背景下境外稅收風險宣講活動,最大限度幫助企業降低合規成本。
同時,為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在專項調研組的建議下,在連池勞模創新工作室設置了全市首個辦稅服務廳“雙支柱”諮詢專崗,形成了“1+N”服務模式,即:設立1個諮詢專崗,依託“N”名國際稅收團隊骨幹,充分利用長三角勞模工作室平臺,精準解答企業疑難、廣泛收集企業需求,持續為納稅人“走出去”提供稅收服務保障。
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上海稅務部門將進一步排摸“支柱二”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加大重點行業調研力度,深入開展全面分析測算,不斷提升精細服務水準,以國際稅收現代化助力上海“走出去”企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