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十年發展穩健
“本土化”和“走出去”成果顯著
2007年,隨著中國對外資銀行全面實行國民待遇,數家外資銀行選擇將在華分行改制為中國本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當年即有11家外資法人銀行落戶上海。目前,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已有21家,佔全國外資法人銀行總數過半。回顧過去十年曆程,上海外資法人銀行的經營發展充分顯現了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的正向效應,經營規模、經營業績、客戶結構和服務能力均取得長足進步,發展信心更加堅定,經營基礎更加紮實,本土化程度持續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成果顯著,充分展現了蓬勃的發展生機。
一、經營狀況得到顯著提升,對華業務充滿信心
一是經營規模提升,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截至2017年2月末,上海21家外資法人銀行在全國共設分行229家、支行482家,較法人成立之初,分行數量增長逾一倍,支行數量增長近5倍。員工總數超3.5萬人,為法人銀行成立之初的2.8倍。資産規模目前達2萬億元人民幣,已是轉制初期的6倍多,資産規模10年年均複合增幅達19.6%。同時,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對母行收入的貢獻度也持續上升,部分銀行對母行業務收入和盈利的貢獻度接近一半,在集團裏的地位和話語權也不斷提高。例如,南商中國對其母行收入的貢獻度從法人轉制當年的25%大幅上升至2016年的59%,東亞中國也從法人轉制當年的26%上升至37%。
二是注重發展品質,經營基本面持續保持健康。截至2016年末,上海外資法人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89%,低於全國銀行業平均水準。撥備覆蓋率達256.13%,處於歷史高位。整體流動性充足,流動性比例達62.13%,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分別為180.87%和138.50%,遠高於國際上兩個100%的標準;資本水準充足,資本充足率為17.96%,杠桿率8.86%,均大大優於監管要求。
三是強化中國策略,對在華業務信心更加堅定。經過在華十年的潛心發展後,全球主要外資銀行將中國策略作為集團未來發展的最重要戰略之一,願意向中國市場傾注更多的資金、人員和業務。過去十年,上海外資法人銀行累計獲得母行增資520億元人民幣;其中即使是在2008-2010年的金融危機期間,上海外資銀行也累計獲得母行增資近170億元人民幣,凸顯了外資銀行對在華業務的信心和重視程度。
二、優勢領域示範作用加強,有效推動金融創新發展
一是在優勢業務領域保持引領和示範作用,豐富和促進本地市場金融産品和服務水準提升。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在具有優勢的跨境業務、貿易融資、財富管理、外匯和衍生産品交易、現金管理和個人理財等方面發揮了積極效應,為本地市場引入了豐富的産品、成熟的做法和先進的風險管理手段,促進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整體服務能力的提高。例如,衍生業務是外資法人銀行的優勢業務,截至2017年2月,上海外資法人銀行表外衍生交易規模約為表內資産的4.2倍,衍生交易量在全國市場份額佔比超10%,部分外資銀行自營和做市交易量位居市場前列。在引入境外創新産品的同時,一些外資法人銀行將産品設計、市場風險管理等專業管理團隊也引入到本地,推動了國內創新業務發展。在2016年跨境人民幣業務年度業務量全國排名前十的銀行中,上海外資法人銀行佔據四席。
二是提供特色金融服務,提升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務功能。如浦發矽谷銀行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科技金融專業型銀行的空白,為初創型科技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是銀監會指定的首批10家“投貸聯動”試點銀行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外資銀行。又如美國華美銀行的影視行業融資也頗具特色,華美中國利用母行在該領域的優勢,將好萊塢的影視製作經驗和業務模式介紹給中國的影視公司,促成了多個中美間的影視合作項目。
三、走好“本土化”和“走出去”兩步棋,服務實體經濟
一是本土化程度加強,對中國實體經濟做出貢獻。外資法人銀行積極地融入本地市場,支援本地經濟建設。這即符合外資銀行的全球戰略發展要求,又迎合了中國經濟建設的需求。其各項業務呈現出明顯的本土化發展特徵。從本外幣結構來看,人民幣業務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改變了以外幣業務為主的經營模式。例如,上海外資法人銀行的人民幣資産、貸款和存款佔比均在70%以上,人民幣業務已成為主要業務。從客戶結構來看,客戶結構更加多元化,本地客戶業務佔比大幅提升。目前,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對外資企業的貸款已經由轉制初期的74.1%下降至45%,對中資企業的貸款則由17.1%上升至35.3%,中資企業客戶貸款的佔比已經翻了一番。幾乎從零起步的對中國居民個人貸款,目前已佔外資銀行所有個人貸款總額的65.3%。
二是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服務國家重點戰略。一方面,外資法人銀行已然成為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支援。上海外資法人銀行近年來通過集團聯動,依託海外網路優勢與豐富的全球化産品,特別是利用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網點,在服務中資企業境外兼併購、幫助中資企業登陸境外融資平臺、協助中資企業在境外開拓業務等方面促成了較多成功案例。這種深植于當地市場的所有金融服務,恰恰是進入海外市場不久尚為“外來客”身份的中資銀行境外分支機構難以做到的。另一方面,外資法人銀行也抓住歷史機遇,開拓了新的增長點。外資法人銀行作為紐帶,促成了母行或集團其他海外分支機構與中資企業的業務往來,既為母行的全球業務做出了貢獻,增強自身在母行的話語權,又開拓和鞏固了與這些中資企業在國內的業務往來。這一點正好與中資銀行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格局。尤其是在近幾年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不確定、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大環境下,外資法人銀行積極參與自貿區業務、跨境人民幣結算、內保外貸和離岸金融等業務,也為自身創造了發展機遇。
四、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對上海經濟金融的集聚和輻射效應
經過過去十年的逐漸積累和沉澱,外資法人銀行已經成為上海銀行業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的市場參與者。
一是外資法人銀行在上海形成了較強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法人轉制的正向效應在上海得到了充分體現。從機構數量來看,上海轄內外資法人銀行21家,佔全國外資法人銀行數量過半。從業務規模來看,上海外資法人銀行資産、貸款、存款規模分別佔在華外資法人銀行總量的84.5%、84.2%和83.8%,佔在華外資銀行總量的69.3%、72.6%和78.8%。外資法人銀行轉制以來,雖然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短暫不利影響,但整體業務發展明顯快於非法人機構的發展速度,法人轉制正向效應正得到充分體現。
二是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在地區經濟發展中也起到積極的輻射和擴散效應。上海外資法人銀行積極到中西部地區開設分支行網點,加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功能,帶動中西部經濟和金融的發展。目前,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在全國設立的分支行,涉足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網點覆蓋沿海地區、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其中很多地方原先都是外資銀行的空白點,全國分佈擴散效應明顯增強。
三是外資法人銀行積極助推上海自貿試驗區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上海外資法人銀行積極設立區內營業網點,並通過自由貿易賬戶拓展相關業務,在跨境結算業務方面優勢顯著。例如,2016年十家跨境資金池業務量超過100億元的銀行中,上海外資法人銀行佔據四席。此外,外資法人銀行積極通過自貿區業務創新平臺進行創新試點,部分業務具有首創性。目前,已經落地的跨境金融服務試點包括:支援境內外資銀行配合其境外母公司,開展基於中國客戶的存托憑證相關諮詢聯絡服務;為境外母公司的中資企業服務提供業務聯動推介;直接參與境外金融機構組建的跨境銀團貸款;參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境內政策性貸款等。上述創新試點項目,有利於發揮外資銀行在目前境內金融市場空白或薄弱領域的“引智”功能,為境內相關業務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回顧走過的十年,雖然受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影響,上海外資法人銀行經營曾出現波折,但整體取得的成績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下一步,上海銀監局將在銀監會領導下,進一步促進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在華穩健發展。一是支援鼓勵上海外資法人銀行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充分發揮外資銀行的全球網路和跨境經營優勢,提供符合中資企業境內外發展、國際産能合作等戰略需求的産品和服務,發揮好國際化經營的示範效應。二是引導銀行為上海自貿試驗區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設貢獻力量,鼓勵外資法人銀行積極利用自貿區創新監管互動機制先行先試,對標市場需求、對標監管要求、對標國際慣例,積極研究、引進和開展商業模式、業務、産品和管理等各個維度的創新,忠實服務於境內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需要。三是提供交流平臺,鼓勵外資銀行在多個業務領域加強與中資銀行的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目標,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戰略實施。(消息來源:上海銀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