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民畫村,用畫筆畫出“我眼中的稅收”,尋找稅收與生活的聯繫;在長三角最大的葡萄園,聽全國勞動模範盧玉金講解“一顆葡萄的稅收故事”;在金山城市沙灘,了解稅收政策如何支援環境保護……今年暑假期間,來自上海市金山區海棠小學、亭林小學、金山小學的40余名學生,跟著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金山區稅務局幹部的腳步,一起打卡了金山多個文旅景點,通過實地體驗了解稅收在生活中的作用。
“每到一個地方,都能找到稅收的影子。一邊參觀遊玩,一邊學習知識,這個暑假過得真有意思。”亭林小學學生許睿涵告訴記者。
“今年,我們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的普法形式,將稅法課堂搬出了教室,搬進了新興文旅景點中,探索‘場景+互動’的教學模式。”金山區稅務局第二稅務所副所長陸威威介紹,“我們選擇的活動地點既是金山區的文旅新‘名片’,又能承載不同的稅收主題。比如無人機基地體現‘創新激勵’,葡萄園展現‘鄉村振興’,每個場景都能讓孩子們看見稅收的實際作用。”
陸威威是金山區稅務局普法團隊的一名講師,自2020年起,開始擔任金山區多個小學的少先隊校外輔導員。
談及為何在繁忙的業務工作之餘,願意選擇做孩子們的校外輔導員,陸威威説:“我既是一名稅務幹部,也是兩個小學生的媽媽。我深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要接觸和了解社會,而稅收是一個很好的切口。如果我能發揮好雙重身份的作用,讓更多的小學生通過稅收認知世界,不是兩全其美嘛。”陸威威表示,自己在擔任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的過程中,也同孩子們一起成長。
“小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是具象化、情感化的,他們更願意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非抽象的道理。如何用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讓他們理解稅收的意義?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陸威威認為,“小學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但注意力有限,傳統的説教式普法效果不佳,需要結合年齡特點,探索開展更多趣味活動。”
面對青少年稅收普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同質化、形式化問題,陸威威帶領金山區稅務局稅收普法團隊的成員,總結多年來開展稅收普法活動的經驗,尋找更好的方式。“首先,內容要具象化,要將稅收知識轉化為孩子們眼中‘看得見’、手上‘摸得著’的實體案例。其次,形式要多樣化,讓孩子們不只坐在教室裏聽課,更要去廣闊天地中自由探索。最後,資源要本土化,上海有很多獨特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稅法課堂要和這些資源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開展獨具特色的普法活動。”陸威威告訴記者。
基於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今年暑期,金山區稅務局開展了“打卡城市景點”系列稅收普法活動,帶領孩子在沙灘、果園、特色園區開展稅收實踐,體會稅收與生活的聯結。
隨著備受期待的全國首座樂高主題樂園的正式開園,金山區稅務局青少年稅收普法教育的場景又多了一個選擇。“樂高樂園是孩子們的玩樂勝地,也是我們接下來舉辦稅法課堂的絕佳地點。”陸威威説,他們將更充分地利用金山區特色資源,讓稅收普法活動寓教于樂,讓孩子們逐步認識稅收、了解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