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匯報:想提問市發改委的領導,請問上海減輕企業負擔從經濟形勢和財政收入方面看成效如何?
章雄(市發改委副主任):一季度全市的經濟運作延續了去年穩中向好的態勢,呈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化,同時品質效益持續提升,社會民生不斷改善,全市實現了良好的開局。一季度全市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8%,增幅與去年同期持平,與全國保持一致。財政收入方面,一季度本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1億元,從增速來看,本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2%,低於全市生産總值6.8%的增幅,遠低於全國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一方面,增速放緩體現了本市降本減負的成效,在前期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減負力度大,獲得感強。另外一方面,去年本市稅收佔到全國稅收總量的1/10左右,對全國作出應有的貢獻,謝謝。
2、電臺:想問一下市發改委,上海在2017年綜合減負實施情況怎麼樣?以及今年本市降低企業負擔的舉措和以往相比有哪些特點和亮點?謝謝。
章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上海著重是降成本。本市連續兩年都把降成本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2016年本市按照“實施一批,儲備一批,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基本原則,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為企業減負500億元左右。2017年本市實施包括落實國家的減稅政策,取消或者減免部分的政府性基金,取消或者停徵部分涉企的行政事業收費等綜合舉措,總共6方面15項舉措,全年新增減負超過530億元。2016年和2017年兩輪措施合計減負超過1530億元,減負力度很大。我剛才講了在我們跟蹤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減負力度大,透明度高,政府有公信力,獲得感強。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前降本減負進入了攻堅期,減負的手段和空間越來越有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減負難度較大,但是本市重視降本減負工作,著力拓展減負空間,加大減負力度。
剛才秘書長介紹了繼續實施新一輪的措施組合拳,有三個特點:第一、加大力度,多措並舉。在2016、2017年兩輪措施合計減負超過1530億元的基礎上,今年又減負500億元左右,另外清退保證金142億元,涉及的領域包括稅收、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等9方面。第二、對地方許可權的涉企收費做到能減盡減。《2018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大幅度地降低企業非稅負擔,市領導要求我們“能取消的取消,能降低的降低”,為此,我們主動作為,對地方許可權的四個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降標。第三,探索局部試點新路徑。我們今年在部分的區和部分開發區,結合區域實際,開展部分領域的降本減負試點工作。比如説探索降低能源的成本、物流的成本、制度性交易的成本等等。通過這些局部性的探索為全市面上的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能夠積累一些經驗和做法。謝謝。
3、解放日報:我想提問財政局領導,剛才介紹了接下來一些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將取消或進行調整,但有些是相關部門依法履行管理職能所必須的經費,請問對於這部分經費如何做好後續保障工作呢?
袁白薇(市財政局巡視員):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次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之後,市、區兩級財政將按照部門預算管理的要求,統籌安排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履行政府管理職能所需要的經費。另外本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已經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支出的安排和收入是完全脫鉤的,因此職能部門履行管理職能的相關經費完全可以得到保障。謝謝。
4、勞動報:有幾個問題問費局,前面介紹了上海將實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的行動,請問這項行動會給相關企業和職工帶來怎樣的好處、具體怎麼落實?另外第10條暫停徵收企業欠薪保障費,在為企業減負的同時如何更好地保障職工的權益?謝謝。
費予清(市人社局副局長):事實上這次“援企穩崗”,主要措施是把符合條件的企業、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和職工繳納的失業保險費的50%通過“援企穩崗”政策能夠返還給他們,也是為了降低企業等用人單位負擔的一種辦法。為了把這項政策操作好,我們主要做好三項工作:
一是加強政策宣傳,通過各種途徑,廣而告之讓所有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都能知道我們的政策,然後我們每個月發放給用人單位社保繳費通知單時加送我們政策宣傳頁,企業就能夠應知盡知,一個都不少,都知道我們的政策。
第二項工作要加強監管,一方面要使我們的政策受益面盡可能大,讓盡可能多的企業都享受到補貼政策,同時也要加強監管,我們對那些“僵屍”企業,嚴重違規、有失信記錄的用人單位要嚴格把關,堅決不給補貼。到目前我們已經和發改委、經信委和市環保局建立了負面清單、數據交換和過程監管的制度,通過這些措施把好關,不該發的一個都不發。
第三項工作簡便操作程式,按照“一網通辦”的要求,所有業務流程都可以在網上辦,首先用人單位可以通過“法人一證通”在網上直接辦理,不需要到現場去辦理,當然如果有企業等用人單位覺得到現場辦也很好、很方便,所有區的失業保險經辦機構都可以提供服務。用人單位申請好以後進行網上審核,對用人單位的資質條件、繳納社會保險的情況以及用工情況進行審核,審核的數據全部採用各個政府部門的共用數據,不需要用人單位再提供額外的材料。對通過審核的用人單位名單進行網上公示,在市人社局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最後把評審的結果在網上告知,通過網上申請、網上審核、網上公示、網上告知,使數據多跑路、企業等用人單位儘量不跑路,盡可能提供方便。
欠薪保障費自2018年度起暫停徵收,每年可以為企業減負近1.4億,雖然數字不大,但是為企業減負主動為之、盡力而為、量力而為。只要有可能會盡力降低相關的費率,這幾項措施肯定不會影響我們的參保人員待遇。一方面降費,另一方面今年4月1日對工傷保險待遇和失業保險待遇都進行了適當的提高,所以在市政府的佈置下對社保降費的險種、比例都經過了週密的測算、審慎的研究,在確保待遇不降低,確保社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降費,也請各位記者幫我們宣傳,參保人員的待遇一定不會受到影響。
5、澎湃新聞:請問發改委一個問題,我比較關心鼓勵區域降成本試點,您能不能更詳細地介紹一下比如現在進展到哪一步,力度有多大?舉一些例子哪些區進行了哪些試點?下一步準備怎麼推開?謝謝。
章雄:區域試點是今年我們首次提出,經過2016年、2017年兩輪的降成本措施之後,我們在大調研中也鼓勵各個區和相關開發區能夠做一些這方面的探索,結合區域實際,開展部分領域降成本試點,比如探索降低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新路徑,先行先試,為全市面上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積累經驗做法。這是剛剛開始,接下來,我們將協調各個區和相關開發區推動這項工作,有新的情況我們及時向大家通報。
馬春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我補充一下章主任的回答。近年持續實施降本減負舉措,能減盡減,能降盡降,措施的空間和餘地越來越有限,所以我們希望能在區域探索一些降本減負方面的政策儲備。放在9個方面第18條,最後一條,實際上是為今後降本減負探索一些經驗,做好政策儲備。記者朋友們在採訪的過程當中,如果碰到哪個區域當中有好的探索,可以把案例、資訊提供給我們,我們來總結,如果在全市面上能夠推行就納入到今後降本減負相關政策當中。謝謝。
6、人民日報:我的問題是減負降費上海年年都在做,每年都在這裡舉行新聞發佈會,做得非常好。今年的力度也特別大,500億,我們想知道在這500億當中哪些是國家規定的要減,哪些是上海獨到的,在上海這一部分當中哪些是權重比較大的,通過這樣的舉措減的力度是比較大的,上海的特色,全國都在做的時候,怎麼體現上海的獨到性。謝謝。
章雄:在今年出臺的9方面18項措施當中,有落實國家事權的措施也有地方事權措施,一方面,今年我們繼續全面推進落實國家各項減稅政策,初步做了測算,在500億元裏面佔較大比重。另一方面,在2017年取消或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徵部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兩方面措施力度已經較大的基礎上,今年在地方事權措施方面,繼續加大降本減負力度,比如降低4項地方許可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用氣價格等。謝謝。
7、第一財經日報:能否詳細介紹一下今年上海在殘疾人就業保障方面會採取哪些具體舉措進一步降低企業的負擔?謝謝。
袁白薇:謝謝你的提問,根據國家最新的規定,從今年4月1日起,將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徵收標準上限由本地區(當地)社會平均工資3倍下降到2倍,其中單位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的水準沒有超過2倍的話,就按照單位實際在職職工平均工資進行徵繳,超過的話按照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2倍進行徵繳。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抓緊修訂本市殘保金徵收、使用、管理的具體實施意見。修訂完了以後會很快下發到各區,在文件當中我們會明確徵繳殘保金的基數由原來300%下降到200%。同時也要求徵收部門在今年集中繳納的時候全面落實新的政策規定,殘保金徵繳的標準下降以後,將不影響對本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所需的財政投入。謝謝。
8、新華社:請問稅務局的領導,5月1日起降低增值稅稅率和統一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兩項減負措施已經實施,我想請問一下,這些措施會對企業形成哪些減負效應?第二個問題,本次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範圍,對小微企業發展有何利好?謝謝。
李明(市稅務局總審計師):你的提問包含兩方面內容,一個涉及到深化增值稅改革的內容,另一個涉及到最近國務院新推出的7項減稅措施。
第一個問題,深化增值稅改革是我國繼“營改增”之後又一項減稅降負重要舉措,為改革激發新活力、為供給側改革再添新動力。初步統計,本市約有60萬戶企業將因此次稅率調整享受到減稅紅利。這次稅率調整與前期營改增等各項改革措施疊加,可以使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實體經濟行業的稅負進一步降低,進而激發企業加大投資、升級改造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後勁,也有助於上海製造、上海服務品牌的建設。
另外,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使我們的稅制更加簡潔、公平。之前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有三檔:工業、商業、營改增納稅人,分別適用不同的標準,這次是統一調整為500萬。選擇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的原一般納稅人,就可以享受按3%徵收率計稅的優惠。我們統計了一下,本市約有9萬戶一般納稅人企業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稅負超過3%,可能會選擇享受這個政策。這些企業可以選擇繼續作為一般納稅人,按照規定稅率開具專用發票,享受抵扣進項稅額的紅利;同時也可以選擇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按照3%的徵收率進行繳稅,所以是把這個選擇權交給了企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繳稅方式,從而支援小微企業的發展。
5月1日當天,上海市區兩級稅務部門的主要領導帶隊,在企業實地了解情況。目前,新稅率發票的開具非常順利,未發現異常情況。稅務部門也及時做了專門的輔導,截至今天,一共有368戶符合條件的一般納稅人選擇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
在此也提醒一下,第一,轉登記的時間是2018年5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在這個時間內可以轉登記,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能辦了,有一個期限的限制。第二,轉登記的企業是指原來按照50萬元或80萬元的標準登記的一般納稅人,只適用工業和商業企業,營改增一般納稅人的標準原本就是500萬,不屬於此次轉登記的範圍。第三,提醒企業要按照自身的稅負狀況、客戶的需求以及內部管理水準來確定是否需要轉登記。除了考慮稅負是否超過3%的因素以外,還要考慮到下游客戶的需求,如果下游客戶是一般納稅人,會強調取得一般納稅人的專用發票,轉登記後可能會對業務發展産生一些影響。另外,一般納稅人對企業內部管理核算要求比較高,會有助於企業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準。所以這個政策還是需要企業綜合各種因素自己進行選擇。
第二個問題,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的減稅,也是4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出的7項減稅措施的其中之一,擴大小型微利企業優惠政策範圍,這個也是持續推動實體經濟降成本、增後勁,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持續擴大政策優惠面的重要舉措。
這次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稅政策範圍是從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萬、6萬、10萬、20萬、30萬、50萬之後的又一次較大幅度的提高。幾乎是每年調高一次,減稅面不斷擴大。
2017年全市共有25萬多戶企業享受到小型微利企業稅收的優惠,共計減免稅額超過31億元。2017年減稅額比2016年同期增長90%,增幅非常大。
這次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範圍,將原來減稅標準由年應納稅所得額50萬元以下提高到100萬元以下。經過初步統計,上海大概有近萬戶的小型微利企業,符合這項減半的政策標準,可以享受減稅政策。我們相信,隨著這次減稅的標準大幅提高,減稅力度更大,能夠讓小微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投資和發展。
9、上海電視臺:我關心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內容,這個和減稅和降費不太一樣,對企業來説效果沒有那麼直接和明顯,請問接下來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新舉措?材料裏也提到一些內容,比如説選擇相關行業領域的市場,進行包容審慎監管,這個有沒有具體的內容可以透露,哪些行業、哪些領域,包容審慎監管是什麼樣的監管?
金躍明(市編辦副主任):中央提出要求,我們在這方面一直進行探索,特別是對這些新興行業,去年我們編制了2017年的新興行業指導目錄, 200多個行業進入到政府管理流程,今年我們要按照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要求,花更大的力氣,對各個行業重新進行梳理。原來長寧區有一家南瓜車美容院,美容美發時大家都到美容院去理髮,長寧區這個南瓜車的APP把所有的美容美發師都在APP上登記,你看中哪個美容美發師都可以點擊他,要求這個美容美發師到固定時間地點或者到這個會場來給你理髮,並不一定到美容院,由此對管理帶來了挑戰。原來我們對開一家美容院的環境、衛生有很多要求,但是這家美容院所有的理髮師通過線上提供服務,不到美容院理髮,那原來根據現場情況審批和發放公共衛生許可證現在怎麼發,發給誰?類似的行業管理模式要重新設計,相應要採用包容審慎的監管。
在採用包容審慎監管的同時,我們還要大力提高辦事效率,企業開辦時間減少一半,項目審批再減少一半,政府服務“一網通辦”,群眾企業辦事只上一次門,最多跑一次,等等,這些工作我們已經做了許多,有些已經制度化,並且採用法治的辦法來解決。比如説最多跑一次,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在上海還要往前走一步,現在上海規定不是跑一次的事情,材料齊全你必須當場受理,如果沒有當場受理就要追究法律責任,你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或者行政復議。這些能夠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但是從企業角度來説有他的需求,所以放管服改革,除了供給側也要把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不僅時間要壓縮、效率要高,他可能最關注我這家店什麼時候開業,這個項目什麼時候能夠開工落地,對企業來説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所以除了供給側大力推進,還要從需求側大力推進,比如項目落地,要堅持規劃先行,爭取在上海市內所有規劃工業區塊,包括水電氣煤等等所有的編制規劃完畢,只要符合規劃這個項目就能落地。
第二還要堅持分類審批,因為很多項目不太一樣,沒有辦法採用唯一的管理模式來解決,就是包容審慎的監管問題,比如工業建築和民用建築的審批模式肯定不一樣。我們原來有一個規定,為了防止樓倒下來,這個樓超過28米,下面必須建一個地下室,有地下室托住之後這個樓就不會倒,民用建築沒錯。但是如果工業建築,比如説寶鋼,寶鋼的廠房很多都是超過28米,要擺大型的機器設備,如果下面再挖空,這個大型機器設備可能就會掉下來,所以工業建築項目不能採用民用建築項目管理模式。很多企業搞項目是一次性的,可能就要為每個項目定制一套獨有的辦事流程。需求側、供給側結合起來的同時,希望企業能夠依法辦事,因為企業辦事越依法,效率就越高,項目落地就越快。謝謝。
徐威(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時間關係,今天發佈會提問環節到此結束。各位記者如有進一步採訪需求,可以和市發改委或者和我們市政府新聞辦聯繫。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