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熱詞:
上海城市精神: 海納百川 追求卓越 開明睿智 大氣謙和

高考頻現涉稅題:學生的高考題 公民的必修課

發佈時間:2014-06-27 10:07
字號:[ ] [ ] [ ]
列印本頁

  2014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在今年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的全國卷、北京卷、四川卷、福建卷和浙江卷中,共出現5道與稅收有關的題目,涉及11個省、直轄市考生。事實上,高考中出現涉稅試題已經不是第一次,僅從2010年以來,就有26道涉稅文科綜合高考試題。

  近年來,社會對稅收關注度的不斷提高,讓稅收開始進入高考,也讓稅收越來越多地走進校園。稅收進校園,形式不僅僅在考試中:高中教材有專門介紹稅收知識的單元,社會實踐課程有更多的涉稅講座;稅收進校園,意義也遠不只是講解知識。在目前公民稅收意識普遍較弱的環境裏,在公民意識增強的關鍵期——青少年時期,稅收教育的出現,必不可少,意義深遠。

  高考涉稅: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高考出現稅收試題,已經不是新鮮事。

  “瀏覽一下近年來各省市高考文綜試題,財政與稅收作為經濟生活中的內容,曾多次列入命題範圍。”東北財經大學教授王春雷介紹。

  記者翻閱了2010年~2014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高考文科綜合試卷後,找到了26道與稅收有關的高考試題,其中2010年2題、2011年6題、2012年9題、2013年4題,2014年5題。在過去5年,這些試題分別出現在全國卷和11個自主出題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高考試卷中。

  儘管數量並非逐年增加,涉稅試題的影響範圍卻在擴大。2010年和2011年,涉稅試題僅出現在地方卷中,試題的覆蓋範圍有限。2010年,2道高考涉稅試題僅覆蓋了2個省(福建、江蘇)的高考文科生,佔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6.5%.2011年,擴大到6個省、直轄市(北京、天津、福建、廣東、江蘇和浙江),佔全國的19.3%.

  到了2012年,全國卷出現涉稅試題,其影響範圍也隨之擴大。該年涉稅試題覆蓋到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浙江、貴州、甘肅、青海、西藏、廣西、北京、山東、安徽、重慶和海南),佔全國的35.5%.2013年,覆蓋到1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貴州、甘肅、青海、西藏、黑龍江、吉林、寧夏、內蒙古、新疆、雲南、遼寧、北京、重慶和四川),佔全國的45.2%.2014年,涉稅試題覆蓋到11個省、直轄市(北京、四川、浙江、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和陜西),佔全國的35.5%.

  與影響範圍相對應的是,部分省、直轄市涉稅試題出現連續性。從2011年開始,北京卷(指高考文科綜合試卷,下同)連續4年每年有1題涉稅;從2012年起,全國卷連續3年每年有1道包含稅收元素的題目;從2013年起,四川卷連續2年有涉稅試題。

  翻閱最近5年《全國高考政治考試大綱》也能發現,涉稅試題的實效性越來越強。

  稅收在高考政治試題中有兩個考點:一是經濟生活部分。近5年政治大綱中關於這部分的考點並沒有改變,即財政與稅收的關係和稅收的基本概念。二是時事政治部分。一般而言,時事政治考察內容為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的國內外重大時事。

  儘管考綱沒有變化,但涉稅試題悄然改變。從近5年的試題來看,單一考察稅收基本知識的試題越來越少,而與時政相結合的綜合性試題在逐漸增多。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近年來緊鑼密鼓的財稅體制改革。高考涉稅試題的改變,也印證和記錄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步步腳印。

  2011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中有6道涉稅試題,其中3題涉及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佔全部涉稅試題的一半。當年9月,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開始施行,工薪所得個稅費用扣除額調整為3500元/月。

  2012年是近5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涉稅數量最多的一年,有3道關於減輕小微企業稅負的試題和2道關於“營改增”的試題。顯然,這兩個考點對應了當年發生的兩類稅收熱點:國務院于2011年底研究確定了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國九條”;我國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行“營改增”試點。

  隨著財稅改革進入“深水區”,高考考題也逐漸深入。以“營改增”為例,2012年,海南卷考查的是營業稅和增值稅的定義。到了2013年,四川卷考查的則是“營改增”積極效應是什麼?

  今年高考,北京卷和四川卷的兩道高考涉稅試題甚至引起了一些爭議。以北京卷第34題為例(見本報6月16日B3版),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北京考生小董告訴記者,她並沒有答對這道試題。在她看來,這道題的題幹她並沒有讀懂,從而影響了她對答案的選擇。

  “其實這道題考察的主要還是理解能力,並不完全是稅收知識。稅收在這道題中體現得更多的是一種形式,而不是內容。”談及北京卷第34題,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教授樊勇表示。

  以稅收作為素材在高考試題中出現,是最近幾年高考試題中的新景象。2012年,重慶卷的26題、27題就是以個人所得稅改革作為基本閱讀材料,一題考察個人所得稅扣除額問題,另一題則是以材料為基礎考察哲學問題。

  “高考是指揮棒,出現稅收試題能促進全社會關注稅收、理解稅收。”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高考的信號意義值得關注,與此同時,高考在變,稅收也在變,是一種動態相關的聯繫。

  進駐校園:稅收教育的新命題

  高考裏的稅收試題,你做對了嗎?

  剛參加完高考的考生回答並不完全一致。要做對這些稅收題目,需要靠什麼?

  “我沒有特意地去復習稅收,但平時能接觸到一些。上網能看見類似的宣傳,學校裏也有過一些活動。這些概念不陌生,所以也就做對了。”四川考生小劉説道。

  作為國內最矚目的選拔性考試,高考近年來一直在尋求更科學、全面的改革,觸及更現實的領域、更廣泛的知識,正成為趨勢。稅收作為合格公民必備的知識,成為考點並不稀奇。連續多年、多種形式地出現在高考中,儘管題量很小,也可以看作是稅收教育、稅收宣傳走進校園的例證。

  除了出現在這場重要的考試之中,日常教學也不乏稅收的身影。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1(必修)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出現了專門的稅收內容。該教材第三單元第八課的主題為“財政與稅收”,介紹了稅收的含義、與國家的關係、基本特徵、種類和作用,此外,對納稅人的義務、權利和違反稅法的行為作了相關介紹。

  我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均已實行新課程改革,使用此版教材,並適用相應高考考卷。這些加在一起不過4頁紙的內容,意義卻非比尋常:作為必修內容出現在高中生的教材裏,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稅收觀。

  近年來,從國家稅務總局到各地稅務機關,稅收進校園活動的步伐從未停止,形式也更為多樣。

  兩個月前,在一年一度的稅收宣傳月裏,湖南省鳳凰縣文昌閣小學、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棕樹營小學、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鐵路小學、浙江省富陽市場口中學、遼寧省瀋陽市東北大學、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學……各式各樣的稅收進校園活動陸續展開,當地稅務機關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稅收知識隨著他們的腳步走進學生的心中。

  聽一堂生動的講座,看一本有趣的稅收漫畫,寫一篇與自己有關的稅收徵文,參觀一次稅收博物館,當一天的小小稅官……孩子一批批畢業,這樣的活動一年年上演。

  更為長期的稅收進校園活動,也在不少地區開始了嘗試。

  在北京市密雲縣,當地地稅局在密雲縣第一小學、第二小學建立了“少年稅校”,不僅以每週一節課的節奏在三年級~六年級的學生中開展稅收教育,並專門編寫了兩本稅收教材。至今已開課超過5440節,3000余名學生受到稅收教育。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首家蒙漢雙語民族“少年稅校”于2008年在該市蒙古族小學成立。在河北,該省地稅局針對大中小學校不同學生特點,開設“稅收是什麼”、“認識發票”、“大學生創業與稅收”等基礎性課程,增強全體學生的稅收意識。在南方,深圳市國稅局先後與當地18家中小學成立“少年稅校”,其中翠園中學成為深圳市唯一一所廣東省國稅局、地稅局、團省委、省教育廳4個部門聯合授牌的省級稅收宣傳教育基地。

  在浙江省安吉縣曉墅小學、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少年稅校”遍地開花,稅收“進校園”漸漸成為“駐校園”。而少年兒童日益見長的稅收意識,便是少年稅校結出的纍纍果實。

  孩子逐漸了解,稅收是寬敞的教室,舒適的操場,免費的午餐;是剛修好的馬路,跑得快的地鐵,飛上天的火箭。義務教育免費,農業稅免征、工薪所得個稅費用扣除額的提高等,無不與自己的家庭息息相關。

  “孩子有一陣子總是會問我們一些有關稅的事,比如咱家的車繳稅了嗎,後來才知道,是學校開了稅收課,有時候他問我的一些稅收知識,我都不知道,還得趕緊查,真是跟著孩子學習了。”

  “有一次,我們全家人一起出去吃飯,吃完飯以後孩子居然向服務員主動索要發票,這讓我們全家人都始料不及,畢竟她只是個二年級的小孩兒而已。”

  在北京市密雲縣的兩所“少年稅校”,家長欣喜地談論著孩子的改變。“開展稅收進校園、開辦少年稅校等活動,有利於學生了解、正確認識稅收知識和稅收徵納關係。”不少專家對稅收宣傳進校園都給予了積極評價,稅收進校園所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是做對高考裏那一道涉稅試題。

  稅收意識: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高中是培養一個合格公民的重要階段。而稅收意識,是公民意識關鍵的、核心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階段樹立正確的稅收觀,應該是所有公民的必修課。”對於高考及教材中出現稅收元素,施正文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認為這樣有利於增強公民的稅收意識,而“目前我國公民的稅收意識較為薄弱”。

  2013年,江蘇省國稅局開展的第六屆百姓稅收意識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對納稅人權利的調查中,了解稅收監督權的僅佔4.55%,對稅收知識不了解的佔17.65%.而在索取發票的目的中,由於工作需要或作為購物憑證的佔了9成以上,因納稅榮譽感而索取發票的選項無一人選擇。

  施正文進一步解釋稱,目前我國公民的稅收意識整體偏弱,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在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中,公民不直接參與稅收活動,對稅收的感知也較弱。“我國目前以間接稅為主,老百姓很少直接繳稅,就往往沒有納稅人意識。於是,也往往欠缺對納稅人責、權、利的了解,進而欠缺公民責任。”施正文指出。

  其次,目前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務與公共職能方面,仍很不足,公民往往難以感受到納稅所帶來的公民幸福感。

  最後,稅收法定原則仍待貫徹。稅的本質,是民眾對政府進行的一種財富轉讓,目的是讓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品。稅收制度的制定需要聽取、尊重納稅人的意見,這個過程就體現為稅收法定,稅收制度需要經由全國人大決定,並加強人大預算的公開、透明。“全國人大代表的是公民利益,也就是納稅人的利益。”

  公民意識的培養,稅收意識的確立,在樊勇看來,需要在強調稅收義務的同時,也強調權利。公民意識是公民對於自身享有法定權利和義務的自覺,包括權利義務意識、公平正義意識、規則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等諸多內容。現代公民要有納稅意識,更要了解自己的權利,正確使用自己的稅收知情權,這些都是現代公民意識的重要部分。

  在這其中,學生時代的公民意識培養至關重要。“在擁有公民身份之前,先有公民意識。”施正文認為,公民就是納稅人,學生時期是接受公民教育的最佳時期,曉之以理的稅收教育將有利於提高公民的稅收遵從度,促進整個社會徵納和諧,減少徵納成本。

  木受繩則直,人學法則慎。作為大學老師,施正文給不同階段的學生稅收教育提出了建議:中小學的稅收教育應以培養意識為主,而非傳播專業的稅收知識,形式則以感性、趣味性為主;大學階段主要是專業教育。

  與此相對應,專家也對高考考稅收提出了冷靜思考。樊勇認為,高考涉及稅收固然很好,但作為一場關鍵的選拔性考試,高考還是應當關注考試的目標,不要涉及複雜的具體稅制。李春明也指出,在我國公民稅收意識還不強、稅收知識還不普及的時期,應就稅收基本知識、學生觀察和感受到的稅收問題出題,答案設置也不應涉及太多太難的知識點。“應更多地考稅收基本的、常識性的知識,尤其是有助於增強納稅意識和規範納稅行為的知識,考題應貼近生活。”首都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院長、教授蔡秀雲表示。

  施正文進一步提醒,務必提高教材和試題中稅收知識的準確性,尤其是基本範疇一定要科學、準確。他建議,各地在編寫教材、試題時,能夠徵詢稅收專家的意見,開展充分嚴謹的討論,這樣才能傳達正確的理念。

  這樣的提醒並不局限于高考。熱鬧的高考之後,全國初三考生將迎來中考。關注必要的稅收知識,提高考題的準確性,對於中考考生,也是個適當的提醒。

 

摘自《中國稅務報》

【返回頂部】【列印本頁】【關閉本頁】

主辦單位: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00號 電話:021-12366

網站標識碼:bm29090019 滬ICP備19025643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558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