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
青春舞臺,共辯稅收。全國大學稅收辯論賽各賽區學子的出色表現,讓人們領略了當代中國青年的風采,尤其是接地氣兒的辯題讓人印象深刻,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稅收的廣泛關注,那辯題都説了哪些百姓關注的事兒呢?
依法誠信納稅主要靠道德約束還是法律制約?
正方黑龍江大學——依法誠信納稅主要靠法律制約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準則,然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稅收是國家財政最主要的來源,納稅行為首先是一個法律行為而不是道德行為。英國經濟學家科貝爾曾説:“稅收這種藝術在於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我們能依靠鵝自己的道德來拔自己的毛嗎?因此,依法誠信納稅主要應該靠法律制約。
反方大連海事大學——依法誠信納稅主要靠道德約束
立足於當下社會狀態,在實現誠信納稅這一依法納稅更高目標的過程中,道德約束能從廣度、深度和成本各方面展現其優勢。法律只有在違法行為産生時才起作用,道德能在納稅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每時每刻發揮作用。康得告訴我們,世間最美的莫過於我們頭頂浩瀚的星空和我們心裏的道德準則。依法誠信納稅,要給道德更多期待。
評委——法律更多是事後制約 道德更多是事前制約
辯論是一個明思理辯的過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的主題,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誠信納稅主要靠道德約束還是法律制約”的辯題與之契合。理解這個辯題,有幾個關鍵詞。
首先,要注意辯題中的關鍵詞“主要靠”。我認為,這是告訴我們辯論是比較法律和道德哪一個更好,這是一個比較性命題。即雙方在承認法律和道德都重要的情況下,辯論哪一個更重要。其次,對“法律制約”和“道德約束”怎麼理解?我認為,法律制約,更多的是事後制約,更強調強制性,要給予不遵從稅法者懲罰。道德約束主要是事前制約,體現在説理性、教育性和引導性。那麼,道德約束有沒有事後制約性?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道德約束的事後制約性主要在於良心譴責和社會輿論的監督。
出現海外搶購奢侈品狂潮是否因為國內稅高?
正方復旦大學——出現海外搶購奢侈品狂潮主要是因為國內稅高
稅高不高,不僅僅是看客觀稅率的高低,也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個人想法,是基於客觀事實作出的判斷。據我們調查統計,中國消費者在海外購買最多的奢侈品有三類:化粧品、背包手袋和腕錶,不考慮流通環節,我國不徵收消費稅的包綜合稅率達到29%,在美國和法國只有百分之十幾。我國進口腕錶稅率高達75%。在我國徵收高額消費稅的香水,綜合稅率達到84%,在法國只有19.6%,在美國是8.25%。綜上所述,出現境外搶購奢侈品狂潮主要是因為國內稅高。
反方上海財經大學——出現海外搶購奢侈品狂潮不是因為國內稅高
當代中國,人們有一種特別需求,即通過追求物質獲得身份的認同。國際奢侈品企業正是對此洞若觀火,才針對中國市場採取特別定價戰略,美其名曰市場與客戶培育。這也很好地解釋了以下現象:第一,印度對奢侈品的徵稅遠高於中國,但其奢侈品銷售價遠低於中國。這是因為國際奢侈品商針對印度物質主義指數較低而實行較低定價的結果。第二,香港是自由港,本無對奢侈品的關稅,近年來,其銷售價格卻與內地接近。這是香港與內地日益融合,國際奢侈品企業使兩地定價接軌的緣故。
評委——過度追求物質是海外搶購奢侈品的重要因素
該辯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背後卻是有關國家關稅的厚重背景。
這個辯題隱含了另一層值得探討的含義:到海外搶購奢侈品是源於人們的實際需要還是國人心理和文化的因素作祟?若能對這一因素展開論證,則能夠更好地解釋奢侈品國內外價格的巨大差距,以及國人海外瘋狂採購的現象,也才具有更為深厚的現實意義的啟示——國人過度的物質虛榮文化是海外搶購奢侈品的重要因素。
開徵環境保護稅對治理霧霾是否具有重大意義?
正方南京審計學院——開徵環境保護稅對治理霧霾具有重大意義
挪威自從開徵二氧化碳稅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0%以上;丹麥開徵環境稅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90年到2005年,都呈下降的趨勢。新一屆政府發出最強音,要像向貧困宣戰那樣向污染宣戰。開徵環境稅,向公民傳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保理念,對於治霾有重大意義。
反方安徽大學——開徵環境保護稅對治理霧霾意義不大
霾的社會成因主要在於大規模的城市化和汽車時代的影響。不針對霾的主要成因作出科學分析,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多徵稅就能解決霾的現實問題,這種想法過於簡單。另外,企業本質是盈利性組織,對於稅,它首先想的是如何轉嫁給市場消化,而非把它變為治霾的動力。
評委——環境稅有益於實現低碳消費
環境稅是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傳導至企業的生産成本和市場價格上,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种經濟手段。環境稅的開徵對霧霾的治理具有三方面的意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稅收的徵收效率,有效促進社會公平。
霧霾治理成功與否是整個社會綜合治理效應的集合體現,環境稅的徵收要妥善處理下面幾個問題:一是建立和完善與環境稅收相關的法律體系、規章制度等。二是把握徵收範圍、徵收環節和稅率的傳導作用與企業利潤、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三是打好環境稅的徵收基礎,並加強技術保障。例如,是在生産環節還是消費環節徵收?在生産環節徵收,易導致企業污染轉嫁為社會負擔。在消費環節徵收,則關係到如何計算一個産品從上游到終端的排放量。只有這些關於環境稅收本身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企業社會責任的弘揚和社會道德的力量,才能讓APEC藍變成永恒。
網店是否應該納稅?
正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網店應該納稅
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所依賴的公共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稅務機關從其他領域徵收的稅款修建的。是對社會公平極大的背離。今天判斷是否應該對網店徵稅,不在於最後能從網店的發展中徵收上來多少稅款,而是體現國家的一種姿態,對整個網店市場加以規範的舉措。
反方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網店不應該納稅
在當前電子商務綠葉繁盛但還沒有開出紅花之時,要做的是鼓勵其發展、鼓勵其壯大,而不是用稅收修剪其枝葉,用稅收磨平其棱角。此外,我們很難對網路交易加以金額和發票方面的監督、管轄權的認定等。對網店徵稅在現階段並不具有可操作性。
評委——從公民角度看“網店徵稅”
面對公眾辯論到底要不要對網店徵稅,是希望普通觀眾能夠站在公心的角度兼聽則明,以更多元的視角來思考問題。
網店效率很高,24小時到貨,真是網店厲害嗎?是快遞厲害嗎?我認為,是政府厲害!路是政府修的。以武漢市為例,一個第二機場高速加一個三環線建設就花了85億元,這麼多的政府前期投入,是公民的稅賦支撐起來的,大家都繳稅了,唯獨網店享受額外的便利?憑什麼網店不履行應該承擔的稅收義務?有獲得就要付出,享受權利就要承擔義務,這才公正。只有明白這個道理,納稅人才會感到,每年繳的稅成為一塊一塊的磚瓦,鋪建起橋梁道路,鋪建起公共設施,鋪建起政府對自己的保護。只有站在“人民”或“公民”的角度,更多地考慮公正和正義、成本和收益,在這個層面交鋒,才會讓現場或電視機前的觀眾覺得辯論賽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