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7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記者日前採訪相關專家獲悉,根據這一政策導向,財政赤字有可能突破3%,企業降稅仍有空間。
財政赤字率或超過3%
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2016年將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赤字率提高到3%。而這一數字或將在明年再創新高。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2017年財政政策力度或繼續加大,財政赤字很可能突破3%。
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葉德磊表示,近些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中央一直採用積極財政政策,在政策的推動下,經濟增速有望保持穩定的增長。“會議中也提到了,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在他看來,赤字率提高為國家減稅降費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同時也有助於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數據顯示,今年中央財政設立1000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去産能過程中的員工安置等,而今年5月全面推行的營改增,為企業減稅超過5000億元。“財政支出在力度加大的同時,也要精準有效。明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些都離不開財政的支援。”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
“振興實體經濟將是明年的重要抓手。”葉德磊表示,近年來由於大量資金涌入了房地産市場、證券市場,導致實體經濟出現市場需求疲軟。“表面上看是需求端疲軟,背後則是需要提高供給産品和服務的品質,增強核心競爭力。”
葉德磊表示,具體到上海,在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實也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放眼世界上的大城市,都有一定比例的實體經濟作為支撐,上海也不會例外。”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曾指出,“上海無論怎麼變化,製造業還是這座城市的重中之重。”市經信委發佈數據顯示,9月份,上海工業投資連續28個月下降後首次實現增長,大項目投資支撐明顯。
“發展實體經濟,需要政策支援,不過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來進行優勝劣汰。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提供平等的投資機會。這樣一來,優秀的民營企業將獲得更多的機會,落後、過剩産能將被淘汰,僵屍企業得以清退。”葉德磊説道,“尤其像上海,國有經濟佔比較高,更應當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納優秀人才,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支援力度。”
企業降稅仍有空間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營改增已經為企業降負超過5000億元。胡怡建認為,明年“營改增”減稅效應將會進一步顯現,此外,創新創業方面的稅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還有下降的空間,社保費率也有適度下調的可能性。
葉德磊表示,目前企業降稅仍有空間。“營改增以後,企業的稅負有所降低,但從整體來看,稅負仍有下調空間。最終的稅率是高是低,不是政府官員説了算,也不應該是學術界説了算,市場中的企業經營者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他指出,在降成本環節,怎樣進一步為企業減負,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大看點。“再加上美國可能推行減稅政策,吸引製造業回流,甚至將會波及我們本土企業的投資,因此,我們需要設法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