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聽起來很宏大的一個命題,入手的點卻往往是想也想不到的一個個小細節。
比如説——發票。它是記錄經濟活動內容的一個載體,和每家企業的生産經營密不可分。最近,全市的不少稅務部門都在忙一件事,那就是給發票“搬家”。為什麼要“搬家”,又要把它搬到哪去呢?看看新聞Knews記者帶你直擊這次"搬家"過程。
昨天,上海一家新開辦的建築材料企業在虹口區行政服務中心拿了營業執照和開業發票。跑一次就辦結的待遇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因為發票管理的特殊性,企業在完成工商部門的開辦手續後,還必須去稅務大廳跑一次,完成稅種核定、發票領取等環節,才能真正開始營業。
為什麼一定要跑兩次?這是因為發票屬於一類票證。按照要求,它存放在每個稅務局大廳的內倉裏,由專人管理。內倉不能有窗戶,還要安裝兩個跟公安連通的紅外線報警系統,跟銀行網點金庫有點類似。
內倉的發票經過清點、登記,送往外倉;外倉再按照每家企業的核定數量進行發放。因此,每個稅務大廳的發票窗口往往都是最忙的,像虹口區42000多戶存量企業,每天業務量300多件。所有新開辦企業,也必須來這裡進行實名認證後才能開展業務。
能不能讓開辦企業涉及的環節,都集中到一個地方、一個時間受理呢?今年上海提出,稅務的發票申領窗口進駐各區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合併了,發票倉庫也要跟著“搬家”。
虹口的行政服務中心大廳,900平米的公共接待面積,要容納300多個法人事項,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坐不下。好在"一窗受理"改革適時推進,20多個部門的一大半事項被壓縮進6個綜合窗口,其餘的位置便騰空了出來。
虹口區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宏強説,因為這個改革,現在區裏26個部門進駐大廳,窗口還有空余。這也給稅務部門進駐和發票“搬家”騰出了空間。
不過發票庫房的選定,費了好大勁。二樓不合適,領票太慢;一樓靠近受理窗口的房間,又不能安裝防盜門;最後敲定改造一處茶水間,它大小合適又沒有窗口,符合安全要求。緊接著就是線網改造:排電話線、裝電源插座、安裝和公安聯網的報警設備。
不到兩周,虹口行政服務中心的稅務新辦一站式窗口正式開張了。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虹口區稅務局徵管科在這裡開設了三個全功能窗口,集發票發售,開業登記和變更于一體,所有事項都能在這裡辦完。
發票窗口和庫房順利入駐,意味著第一步"物理"整合的完成;接下去,是推進跨部門間的"化學"融合,工商、稅務,包括公安的印章刻製環節,都將繼續打通。
記者全程參與了虹口的發票“搬家”過程,有個很深的感觸,就是營商環境的改善,需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比如,庫房的挑選放棄二樓,是計算了企業的等待時間;再比如把稅控機發售也搬進大廳,是為了讓企業不用再進進出出一扇門。一個個小細節的微調、疊加,最終讓企業體會到切實的改變。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這條路上,上海正以今日的“積跬步”,換取明天的“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