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農産品流通關乎著千家萬戶,守好、穩住、拎牢“菜籃子”既是一個重要的民生話題,也是政府部門的一大工作指南。
如何把“幸福感”裝進大夥的“菜籃子”裏,如何把農産品相關稅收支援政策帶上黃泥、送進鄉野,上海稅務部門以二十大報告中的“大食物觀”為錨點,利用主題教育的契機,走進田間地頭,投身生産生活一線,與新農民企業家們談問題、解需求,在問計問需中拓展稅宣新空間,激發鄉村振興“稅動力”,助力鄉村農業新發展。
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才能突出農業規模經營下的農産品品種品質、打造品牌優勢,其中農業合作社作為規模農業下流行的主要經營主體,能更有效的聯合鎮域內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農産品銷售主體,匯聚資源,助力農業發展、鄉村振興。
“時間不等人,好好的梨子賣不出去,爛在樹上可怎麼辦!”上海稅務部門在開展調研走訪活動活動中,了解到上海良元農産品專業合作社遇到了産品滯銷問題。原來農業産品生産容易受自然條件和氣候影響,特別是天氣的不穩定性容易造成果蔬品質不佳。今年良元合作社的部分農産品就由於氣候影響,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採購商。由於合作社通過“定制+分紅”的分配模式進行産品經營,農戶的利益牢牢聯結在一起,一旦産品滯銷導致種植戶收入的下降,就會影響種植積極性,很不利於品種推廣和後期合作社發展。
在充分了解合作社困難情況後,上海稅務部門積極行動了起來,通過向其採集助力需求,依據購銷農産品名稱、數量、金額等具體資訊進行分析匹配,利用“全國納稅人供應鏈查詢”功能,幫助其查詢符合條件的下游採購商。最終在上海稅務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合作社成功與生産各種包裝的果汁産品的上海瑞橙食品有限公司簽訂産品購銷合同200噸生産蜜梨果汁,合同金額超200萬,順利解決農産品滯銷問題。
産品的暢銷助力涉農企業的發展,但長遠發展就離不開規範化的運營,其中合理合法地進行稅務申報就成為了涉農企業的一大難點。在開展針對涉農企業實地走訪活動過程中,稅務幹部與種植戶們聊家常、問困難,了解到部分的企業和農戶其實對於一些最新的稅收政策、報稅流程有著同樣的困惑。
“每次國家有新政策,我們的手機上其實都能收到,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享受、怎麼享受?”針對這部分企業、農戶的問題,上海稅務部門組建起了一支惠農小分隊,一邊分批安排青年稅務幹部下田宣傳稅惠政策、收集涉農常見稅務問題、面對面答疑解惑,一邊開通了一條惠農專線,直聯相關涉農企業,對於一些複雜問題,在部門會商協調後,通過一對一直聯進行操作示範教學,給出稅務“專項方案”。
“滴灌式助力,滲透式服務,稅務部門主動靠前,精細輔導,才有我們今天的碩果纍纍”。上海嘉定球明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玲芬就在惠農小分隊的輔導下,理順了建賬流程、規範了資金歸集,讓自家在的“西甜瓜生態迴圈”技術研發項目成功申請到了專項技術扶持。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離不開技術創新,新型設備的使用不僅解放人工勞動力,還能節約資源,延長産業鏈,促進生産效益的提升。新設施離不開新技術,新技術需要新動能,充足的人才儲備、大量的研發資金才能讓企業有底氣、有衝勁去開闢新賽道。作為專業生産灌溉設備的先進企業,雨鳥灌溉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研製經濟適用、安全可靠、先進高效的現代灌溉設備,助力農業種植、果園生産提質增收。
“現在的設備生産也要向高精尖技術靠攏,新能源、大數據這些大家熟知的新技術,我們同樣也想運用在自己的産品上,這些年也正朝著這個賽道發力。”在調研中,雨鳥灌溉設備(上海)有限公司的財務經理余信文表示,只有加強抗風險能力,才能賦能企業發展。但是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對競爭力與資金流的平衡點很難準確把控。
為深度釋放稅收紅利,進一步放水養魚,讓更多經營主體“如魚得水”,國家稅務總局持續發佈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僅今年上半年,雨鳥灌溉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就享受到了210多萬元的出口退稅,進一步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壓力,助力農業産業的持續發展。
稅收數據深度利用、便民服務專項定制、稅惠紅利精準釋放……上海稅務部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涉農納稅人急難愁盼問題,主動調研問需、解難辦事,全力打通政策“最後一公里”,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