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上海市税务系统内控监督平台全面正式上线,打响了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发令枪。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青浦区税务局房地产税收管理部门迅速行动,积极部署,扎实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全力护航房地产税收征管。
一、广泛动员,内控理念落地生根
多渠道宣传广植内控“神经”。培养内控小教员,广泛开展内控知识培训,组织观看“内控知识宣传120秒”,参加“内控大家谈”系列讨论与征文,提高税务干部对内控知识的了解、熟悉和应用能力,进一步凝聚内控工作共识,促进干部思想由“外在约束”向“内在管理”变革。
多角度分析练就业务“内功”。将内控理念融入房地产税收征管日常工作,组织税务干部重温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梳理金税系统操作流程,聚焦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开展调研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指标,提升税务干部风险应对能力。
多维度运用发挥平台“真功”。带动征管干部全面应用内部控制监督平台,一方面,运用平台查找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多发性、规律性、普遍性问题,促进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和整改。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对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的执法过错进行严格追究,充分发挥过错追究的警示作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二、科技防控,内控平台把脉问诊
整合推进房地产一体化管理。实行房产项目动态管理,定期与土地、房管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掌握房地产企业开发、备案信息,实现税源信息的互联互通,将“多股绳”化为“一股劲”,充分把握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状况,形成征管合力。建立市场化住房预计上市清单,土地增值税项目管理台账,以及一手房成交与可售交叉比对在内的“税源管理档案”,通过掌握项目开发进度,从源头上把握行业经营特点。
摸底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随之而来的是土地溢价率走低,房产企业盈利能力下滑。通过内控监督平台税务登记指标,及时了解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变更事项,对投资人、股权等的变更加强核实,及时进行测算,挖掘税收潜力。未准期申报未责令限改,未按规定催缴税款等指标从流程上为新增欠税设置了第一道关卡,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各区域经济税源状况,分析企业税收能力及其弹性大小,综合评估其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税款应收尽收。
依托平台实现人机防控相结合。申报征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以及违法违章处罚等一系列指标的设定,使得日常征管工作做到了全程留痕,可查可控,切实提高了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科技含量。平台上线后针对逾期申报等指标,结合项目开发进展情况,我们对土地增值税税种预缴、尾盘和清算征收子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项目立项、预售以及清盘的不同情况,对认定有效期及申报期限进行了修改。
运用指标实现风险应对大升级。随着政策调控力度加大,销售资金回笼不畅,融资渠道全面受限,房地产行业正逐渐从税收增长点向征管难点转变。我们通过对内控平台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失控发票进项转出”和“企业所得税预缴”指标的研究,针对企业在收入、成本、费用中的相关风险点设计相应的风险识别指标,开展风险应对工作。通过比对流转税收入与财务报表收入,销售未完工产品的收入与预收账款变动数以及计算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对企业预售收入的申报情况进行核实,进而对企业是否存在不计或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进行确认,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精度和深度不断提升。
三、治队管税,内控机制强基固本
细化责任抓落实。将内控机制建设情况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重要抓手,列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和工作考核的主要标准,实施一把手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内控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内控工作模式,切实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房地产税收执法质效。
强化制度抓落地。严格执行总局、市局和分局内部控制各项制度与指引操作要求,在分类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兼顾行业地域等特点,从业务流程入手,建立土地增值税清算合议制度,进行所、局两级管理机关合议,时时掌握清算工作动态,强化预防工作,杜绝涉税风险的发生。切实完善房地产税收管理岗责体系和工作机制,真正发挥制度管事、管人、管风险的作用。
深化监督抓防控。围绕房地产税收管理这一重点,针对土地增值税清算、所得税后续管理等重要环节和高风险事项,发挥税收执法风险监控分析子系统的数据扫描功能,及时发现问题,识别风险,完善管理措施,真正做到关口前移、强化预防,管控风险。通过深度分析平台系统筛选出的风险等级数据,有针对性确定风险应对人员队伍,逐步实现房地产行业内部风险应对专业化管理,提高内部风险防控的精准度,促进行业税收管理质效整体提升。
来源:中国税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