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浦东新区税务局与万千企业一起,见证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改革奇迹。
历经30年开发开放,浦东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10多倍,财政总收入增长380多倍,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浦东新区税务局与万千企业一起,见证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改革奇迹。1993年3月6日,浦东新区税务局挂牌成立并对外办公。当年,全浦东工商税收收入12.28亿。如今,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浦东贡献的税收收入来到了3754亿,相当于当年的300倍还多,几乎占到整个上海市的近三成。
浦东纳税户数增长近10倍
1993年,浦东纳税户数仅有不到35000户;如今,这个数字后面几乎要加上一个“0”。截至2019年底,浦东户管数量已经达到了31万余,占到全市户管总量的六分之一。事实上,早在“营商环境”成为热词之前,浦东税务就一直走在改进征管手段、优化纳税服务的前沿。1996年起,浦东新区税务局就在部分纳税意识强、财务管理严、基础资料齐的企业中,试行无纸化的电子自动纳税申报,成为全国税务系统首批“吃螃蟹”的先行者;到2009年,网上正式申报率就已达到95%以上。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浦东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内外高涨的投资热情除了带来了无数企业扎根自贸,也带来了更大的征管和服务压力;次年7月,“办税一网通”应运而生,10项服务创新举措直指当时自贸区纳税人办税的难点、痛点问题,涉及税务工作的多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也拉开了涉税事项网上办的帷幕。
“简并征期、按季申报后,我们公司一年下来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工作量,资金周转压力也会大大减轻。现在我们设立在天津的融资租赁公司也开始按季申报了,浦东先行先试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春秋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田超说道。
当年11月,“办税一网通”在上海税务系统分区逐步扩大试点;2015年起,全国税务系统开始分时段、分区域逐步推广。涉税事项办理从“跑马路”到“走网路”,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
现如今,功能更强大的电子税务局已经实现了240项业务全程网上办;在出口退税方面,从无纸化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变革,使得纳税遵从度较高的出口退(免)税企业,申报出口退税的办理时间压缩了40%;企业财务每月头痛的领发票,可以通过“淘宝”购物的方式网上申领……而直接获益的自然是浦东的企业:全球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振华重工,退税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几十倍;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的上港集团,再也不用为每月数十万份发票的领取问题发愁;还有无数的企业,再也不需要为了办理一件涉税事项而横跨整个浦东。
营改增首单落户浦东
多年来,每一次重大税制改革,都会有浦东先行先试的身影闪耀其中。2012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上海市的首张营改增税单是我们在浦东税务局开具的!”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办税员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是历历在目。2012年2月1日上午9时19分,浦东新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成功受理了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上门申报,开具出了全市首张营改增税收缴款书。“营改增首月我们成功开具增值税发票46份,其中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可供承租人抵扣的增值税税额394万元。当月获得进项税额6万余元,并成功认证抵扣。”该办税员表示。
2016年5月,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称营改增试点。“到2016年底,税负比去年同期降了20%!”发出感慨的郭治文,是位于上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中的快钱公司的财务总监。
税收红利促进产能升级
30年开发开放之路上,浦东迈出的每一步,带来的都是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能级更为广阔的前景:在金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信息通信产业方兴未艾;在张江,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芯片、生物制药、大飞机等先进制造业初露锋芒,影视、动漫、网络文学等文化创意产业生机勃勃;在洋山,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单体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在日夜运转。
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2018年度,4364户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加计扣除金额为490.40亿元;2019年,11.71万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再度享受到深化增值税改革的红利;2020年以来,20.25亿出口退税款顺利到账,为外贸类企业继续注入活力。
“有国家惠民税收政策的保驾护航,蓝天梦,未来可期!”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峰信心满满。从2016年至今,这家上海知名飞机大部件公司已经享受到研发费加计扣除累计1790万余,累计减税额度达到268.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