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市税务部门围绕税务总局推出的“16+10”税收支持体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相关兄弟省市税务部门密切协作,当好优化营商环境主力军,助力打造科创共同体、推动示范区绿色发展。
税务合作助力长三角越来越像一座城
拆除行政藩篱、畅通要素流动,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义所在。上海税务部门自从2019年与江苏、浙江、安徽、宁波税务部门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税收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起,致力于推动税收数据传递、精简办税流程、统一域执法标准。
2020年5月,全国首单跨省迁移业务在上海青浦落地,打通了税收数据传递的省际通道,两年多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已有83户企业成功办理跨省迁移;同年6月,三省两市税务部门联合制定区域申报、发票类税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税务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在全国率先推行跨区域执法标准统一;四个月后又发布了《长三角“最多跑一次”税务事项清单》,发票办理等14大类199个事项最多跑一次就能完成。
“跨省办税真正为企业减轻了负担、赢得了效益。”嘉善县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金鹿说,“我们原本每年至少需要往返上海4次办理房土两税申报,现在通过签订跨省银行账户三方协议,不用异地奔波就能办税缴费。”
“长三角越来越像一座城。”起源于浙江杭州、总部在上海青浦、最大的制造基地在安徽滁州的亚士创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沈安说,税务执法区域协同,让企业在内部税务事项管理上能够同事同标,让跨区域布局的企业明明白白、放心经营。
税收优惠助力打造长三角科创引擎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也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了更合适的发展舞台。驱动企业落户、产业聚集的背后,离不开税收政策的一路扶持。
2019年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上海市税务部门坚持“精准辅导+提速办理”,落实落细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大幅降低市场主体税费负担,让企业不断释放新增产能。
作为长三角数字干线的重要功能载体,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吸引了华测、联适、威固、海积等300余家北斗导航与定位相关企业,基地产值从最初的数亿元上升至2021年54.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
税费优惠政策释放的资金活力,帮助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一个个技术关口。据财务总监高占武介绍:“我们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15%企业所得税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等税收优惠政策,仅2021年加计扣除金额就达2.5亿元。”作为上海北斗产业龙头企业,企业将持续加码研发,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预计也会享受到更多税收红利。
绿色税制助力建设生态示范区
近几年,《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全力打造水乡客厅等重点示范项目,生态绿色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此过程中,税务部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多税种为辅助的绿色税收体系,为服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提供“税务方案”。
“达标准、免税收,让我们觉得绿色环保之路越走越有劲。”上海上药杏灵科技药业股份公司环保部门负责人沈梦乐说。2018年环境保护税开征以来,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环保研发资金,进行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升级,目前已取得了四个废水处理工艺的发明专利,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在落实落细绿色税制的基础上,上海市税务部门还联合生态环境部门设计多类监控指标,建设绿色税种税源数据库,推进数据共享集成应用。数据显示,与2019年对比,上海市纳税人申报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年降幅分别达13.8%、21.03%,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年降幅达8.48%,绿色税制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已初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