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通过打造“智慧税务”,解决影响税收营商环境的普遍性问题,使得上海纳税人全年平均纳税时间在前期已大幅减少52小时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压缩20%以上;纳税次数从9次减少至7次。
这几天,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谈知奇发现,上海市嘉定区税务部门办税窗口的布局和以往不同了。“以前排队时间较长的发票领用、税控盘清盘等事项,现在合并到一个窗口办理。我们不用在几个窗口之间折返跑,在办税服务厅等待的时间越来越短了!”谈知奇说。
办税窗口忙闲不均、分布不合理,是耗费纳税人时间、影响办税体验和税收营商环境的普遍性问题。如何让纳税服务更智慧、更科学?
上海市税务局整合数据资源,对全市所有办税服务厅的23个常办业务流程、数百万条叫号量,分别按照时间段、窗口类型、办税行为、高峰趋势和办税效率等维度进行梳理统计,让数据“开口说话”。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全市有超过10万户纳税人会在每个月的同一天、在两个以上窗口办理涉税业务,其中发票领用业务需求最大,占全部业务量的近四分之一。”上海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副处长李纯介绍说。
“有了科学的数据分析做基础,我们改进服务就能有的放矢了。”李纯说,“第一步,就是让办税窗口动起来。对于业务单一的窗口,我们根据办税时段和业务需求量,进行了数量上的调整。比如,大幅增加发票领用窗口的数量,有效分散人流、降低排队等待时间。对于一些综合性业务窗口,我们则采用调整功能结构的方式,将容易出现高峰的诸如申报纳税类业务,从综合窗口剥离出来,设置专窗。同时将相对独立且总体业务量偏少的窗口,兼作高峰业务的应急窗口。除此之外,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多个全能窗口,配备青年骨干力量,增强处理复杂疑难业务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由于很多涉税业务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上海税务部门还大胆打破业务分属不同窗口的壁垒,将发生频率高、关联性高的业务连起来,打包成“办税套餐”,使纳税人可以“一站式”办理。
“这就好比在超市,你购买某样商品时,旁边就放着你可能需要的关联商品。”李纯说。比如,企业领用发票时,需要完成当月的纳税申报,还要对税控盘进行数据清理,税务部门就将这些业务都整合到同一个窗口,避免纳税人在各个窗口间往返和等候。
其实,以大数据分析实现办税资源再分配和服务质量再提升仅仅是上海市税务局“智慧税务”体系的一部分。
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中,上海税务部门着力打造现代化智慧服务新体系。目前,该局已建成用户涵盖企业和个人、渠道覆盖网页WEB、手机WAP、APP、微信和PC客户端的全平台一体化办税新模式。全市已有146万户纳税人开通了电子申报,网上申报率超过99%,网上认证率超过95%。今年1月~8月,全市共有约340万户(次)纳税人在网上办理各类涉税业务,涉税事项的平均网上办理率达95%,日均减少全市办税服务厅窗口人流1.93万人(次)。
即便需要到办税服务厅现场办理涉税事项,纳税人也能打开手机查询流量监控,进行网上预约和微信取号,更为省时省力。此外,发票领用等31个涉税事项也已实现“全市通办”,纳税人在全市任意办税服务厅均可办理。
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上海全年纳税时间在前期已经大幅减少52小时的基础上,将由207小时继续大幅压缩20%以上;纳税次数将从9次减少至7次。